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章 报恩蹊径 (第1/2页)
16-报恩蹊径 沈伯谦充分借鉴后世的丧葬陋习,大肆铺张。【 亲自画图,请马大姨夫和徐二姨夫去镇上的纸扎铺子跑了两趟,专门做了一批丧葬用的东西。 金山银山、等人高的丫鬟纸人、纸马纸轿、三进的纸宅子两座; 有了房子,自然就有配套的纸扎桌、椅、板凳、千工床,两箱子纸扎衣服,还有纸扎的鸡、鸭、牛、羊一堆,甚至还有纸扎的花鹿、仙鹤。 基本上你能想得到的,他都给画出来,还都让人去做出来了。 这些东西一抬出来,来的人都被镇住了。 沈家媳妇不亏啊,谁说人家这丧事办得寒碜的?这场面,县太爷他娘死了也没这福气吧?这到了下面可是要享大福了! 而且这还不算完,沈伯谦又特地从本县有名的永宁寺请了两位高僧来家里给沈母诵经,好让她早登极乐。 这场七七下来,无论李家坪的、陈家拗的、马家、徐家的,都说事儿办的漂亮。 陈家二老也觉得倍儿有面子,迁坟的事儿彻底抛开不想了。 最后沈伯谦还简单补办了丧宴,虽是白事,也是真材实料。 除了必备的豆腐、青菜这些外,整只的鸡、肥厚的酱香五花rou再加上整碗炖羊rou,三个硬菜也够看的很。 况且还有每人一个白馍或是一碗米饭。 吃完丧宴,来的人更是不住的称赞沈秀才孝顺,沈母有福气,沈家以后肯定是要发达了云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沈伯谦不遗余力的补全了礼数。 摔盆儿、圆坟一项都没落下,由陈老爷子领着,一一补了回来。 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孝道大过天,谁见了也只能夸他一声“孝子”。 他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补全礼数,也是要让李家坪的人知道,他对沈母的重视。 逼迁的事儿能这么轻易的化解,那是给他们面子。 李家人也很清楚,当天李孝杰、李孝忠、李孝生三人都到沈母坟前磕了头、赔了罪,算是在众人面前彻底了结了这件事。 沈母七七过后沈伯谦除去重孝,杨家三口把家里收拾一新,守灵跪的草甸子什么的,也该烧的烧,该收的收。 接下来,他只要老老实实守孝三年便可。 这方面的规矩就简单许多,主要就是穿衣上注意一下就行。 第一年穿白孝,但乡下对白的要求没那么严格,灰、白都行,另外就是鞋面上也要贴一层灰布或是白布,头上带个白绳结,戴帽子就在帽子上弄个白帽结之类的。 明年更简单,只需灰素服,最后一年青素服即可。 对于这些,沈伯谦倒是没太多意见,白的、青的多飘逸,男神不都这么穿? 他更关心的是要如何感谢县城的刘家。 沈母七七办的排场,花的钱自然也少不了,光是请俩和尚就给了二十两的香油钱。 其他杂七杂八算下来,一共花了三十七两银子和七百五十个大钱儿。 这一算账,陈老爷子心疼的直上火,连饭都吃不下,还一个劲儿的抱怨自己:“怨我、怨我,没拦着谦儿一点儿,这样的花销咱们庄户人家怎么受得了!” 沈伯谦倒不觉得花钱多,排场又不想花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他上辈子耳濡目染的也懂一些。 但正因为这样,才愈发显得刘老爷送来的那一百两贺仪简直就是及时雨。 不然,沈母这事儿还真是不容易办好。 只是,如何感谢刘家,沈伯谦暂时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比身份,人家跟县长都有交情,比身家,人家多年雄霸清水县首富的位置。 而且,他那点儿钱还是人家送的...... 想了想,沈伯谦觉得马大姨父对于刘家似乎比较了解,所以在他回家前,专门向他讨教刘家的情况。 经过这段时间,马大姨夫对沈伯谦的印象彻底改观,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 沈伯谦这么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马大姨父也觉得面上有光,一五一十的将他知道的关于刘家的事情都倒了出来。 刘家之所以能稳坐本地首富的宝座,依靠的并不是县城首屈一指的的云来居和那些店铺。 刘家真正的买卖其实在府城,他们家是经营布匹生意的。 说起这事儿,马大姨父就兴奋起来。 他只去过府城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他居然无意中得知府城不少布庄是刘家开的。 再留意打听,才知道,刘家不仅仅开布庄,他家在府城周边还有好几个自己的作坊。 从纺线织布、到染色绣花,都有专门的作坊。 而且,他家只出产绫、罗、绸、缎和上等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