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七十三章、侍卫杨十八 中 (第2/4页)
一个往返。 当三辆运输车,跟随着四辆突击车赶到石关屯时,王贵已经站到了粥棚那里,正在卖力地招收军户,“有家口的优先,入了军册后,还有粮饷可拿,保证每天能吃上饱饭,” 能吃上一顿饱饭,再有一片遮雨的地方,对于流民们的诱惑,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这时候,也没人会在意当军户,就是民户没有饭吃,一样饿死的命。 当然,有青壮的人家优先,有识字的优先,有手艺的优先,其他老弱嬴幼虽然不拒绝,但是排在最后的难免了。 杨凯良带着家人,排队去报了姓名、籍贯,按了手印后,每人又得到一碗麦粥,把肚子填了六成饱后,去了东面的空地上。 呆在这里,等候石堡来人接走,这是王贵的原话,但是这些流民们,根本就不清楚,马道石堡咱哪里;他们不知道,四家商户可是知道,就等着看王贵他们的笑话了。 那突击车的载货量,大家早就看清楚了,这将近两千的流民,不知道会运到何年何月去了。 和杨凯良他们一样,那个精明的三子,还有十几个壮汉,也按手印成了军户。 流民里青壮不多,再壮实的人饿上几个月,也都虚弱的成了老头,但是,里面的匠人却是不少,王贵手里的名册上,不但有铁匠、木匠,甚至还有两个童生,可是稀罕的紧了。 当然,绝大多数是附近县府的军户、农户、猎户,甘肃镇那里滞留的乞丐被全部驱赶到了这里。 人是盲从的,尤其是这些刚吃了一顿热饭的流民们,眼见得去东面空地上的人,越来越多,还在犹豫的也不愿多等了,渐渐的,留在西面的人少了。 “嗡嗡、嗡嗡”马道那里传来低沉的嗡嗡声,不论是等待货物的商家,还是彷徨的流民们,众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那黄绿色的突击车,露出了身形。 当那辆大家已经熟悉的突击车后,又出现了土黄色的相同模样的车子时,王贵已经不再浪费唾沫了,冷冷地瞥了眼还剩下的百十号流民,自顾自地走开了。 粥棚今晚还有一次赊粥,虽然他心里很是不舍,但大头领的命令,他只能继续执行下去,后面还有九天呢,也不知道要倒出去多少粮食。 如约而来的崭新的突击车,让三个商家执事掌柜相当的高兴,麻利地派出了自家的家卫,去学习如何开动那宝贝玩意。 但是,最后又来的三辆长厢运输车,彻底让田广林几人傻了眼,眼看着那带着车厢的土黄色车头里,有人转动方向盘,把车调头后,在外面的黑衣侍卫,招呼着那些流民,登上了车厢。 “娘的,这些流民倒是好命,先坐上去享受了,”有黄家家卫羡慕地说道,“咱们连摸一把都不让,人家可好,上了名册的全家都风光上了,” 流民里杨凯良体格高大,在王贵看来是个当军士的料,自然被挑出来先上了车;面对这种连车轱辘都没有的车子,杨凯良很是被震撼了一把,涨红着脸膛,惨扶着母亲、meimei,在亲卫的叮嘱声中爬上了后车厢。 流民们体重太轻了,运输车后车厢里挤满了十几个人,竟然可以轻松启动,这让一直担心的孙小明,偷偷松了口气,踩下脚踏板后,车子稳稳地开始悬空,离地半尺多时,脚下微微一用力,车子开动了。 两千来号的流民,就是运输车往石堡拉,也得跑上三四十趟,本着锻炼人手的余山,只能眼睁睁看着电池在不断地更换,没有萧夜的传令,这种耗费银钱的运输只能不停地周转。 他现在手上已经有了十几个军士,都是从亲卫队里调出来的,而车辆加上新到的运输车,一共才六辆,还得每天不断地往返运货。 匠人们、军士们不理解为何大头领放着马道不清理,而是费钱费力地用车拉活拉人,只有王梓良、辛儒林几个贴近萧夜的人知道,这是在锻炼能开车的车夫,花费那些黑色电池是难免的。 王贵留下两个亲卫,专门給商家送来的家卫,教授如何开动突击车,其他的亲卫、侍卫们则轮换着上车,把一车车的流民,向马道石堡拉去,那两辆运货的突击车,还得继续承担拉货的角色。 一直到了两天后,运输车才把这些流民全部运到了石堡外,而这时,那六个家卫也开始在自家车上,把握方向盘有些门道了,把车子开得嗡嗡转圈,可是让田广林几人心疼坏了。 那些黑色的电池,现在他们终于搞清了,最大的用处是在车子上,以前拿去做暖手点炉子那真是浪费了。 不用说过了今天后,附近黑色果核的收购价,肯定会涨上不少,商家栽种藤草暗地里的动作,也会光明正大了,起码在石炭矿附近会栽上不少。 只要有心用黄连树防御,想来藤草不会疯长到四处蔓延,毕竟边墙以内可是有着大片田地的。 马道石堡外围墙南边的空地上,原来是用来和商家交换货物的地方,现在空旷的地面上,有一次扎起了大小密集的帐篷,帐篷林立分成了几大块。 流民们到了这里,会先安排住进帐篷,等候王梓良派人甄别后,再说他们的去处。 一千大几百的流民,每运来三车,就会有军士上前,按照在王贵那里的登记,想当军士的,有手艺的,会读写的,分类住进不同地块的帐篷。 到了这里,帐篷营地外就多了不少的军士,把这些流民看管起来,当然,吃的喝的也会按人头送过来,每人还能拿到一身粗布短衣,起码遮身是够用了。 还有一桶桶马车拉来的净水,让这些许久没有痛快喝过水的流民们,一个个喝得肚子鼓胀胀的,杨凯良也没有免俗,一脸畅快地躺在帐篷里。当然,洗澡就不要奢想了,一路上走来,那西龙河河水都少了一半,路上饥渴死去的流民抬眼就能看到。 三天后的清晨,虽然石关屯那里陆续还有流民过来,但是石堡这里已经聚集了两千号的男男女女流民,一队队军士手持火/枪,跑步出了堡门。 坐在帐篷里的杨凯良,这时候也缓过了精气神,正拿着一盒炒面罐头,仔细地把里面剩下灰白色的面粉,倒在手心里,一点不拉地吞进嘴里。 老母亲和meimei杨惠娘,和杨凯良一起挤在帐篷角落,身上盖着一床半新不旧的毡毯,拿着他破烂的上衣一边缝补,一边着话;这里的晚上阴寒,要是没有堡里发放的毯子取暖,恐怕老人孩子受不了早晚相差的寒热。 “哦、哦,”响亮的铜笛声在耳畔吹响,拿着罐头盒左右打量的杨凯良,眉头一跳,回头看看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