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四一章 大明版五四运动 (第1/1页)
下关码头。 一个三十左右的儒生,站在船首看着逐渐拉近的码头。 “此物倒是力大!” 他看着码头上的吊臂说道。 这座仍旧以木制结构为主的吊臂并非人力,而是由旁边的牛和绞盘及滑轮组带动,粗壮的方木前端以铁链带着生铁铸造的吊钩,勾起一艘货船上棕榄捆扎的生铁毛坯,紧接着转向右侧的外秦淮河,缓缓放到一艘小船上,这艘小船上已经堆满同样的生铁毛坯。 “这是在池州铁场铸的,但池州那边只有生铁炉,熟铁炉还在建设当中,故此需运到京师的铁场。” 他旁船工说道。 “那此为何物?” 儒生指着即将踏上的码头说道。 细雨中的地面一片水光,但却没有什么积水,而这样的水光一直向前延伸出数十丈,看着仿佛一池平静的深水,尽头处泥沙颇多,但到岸边就看不到泥沙了。 “这是新铺的水泥!” 船主说道。 就在同时这艘从武昌来的客船靠上了码头,一个比男子略小的少妇从船舱內走出,在边打伞的丫鬟搀扶下好奇地走向船头,两个仆人带着行礼最后走出。那男子略一等待,和那少妇一同踏上了水泥地,他下意识地低头看了一下,估计没有感受出有异常,这才继续迈步向前。 “客官可要进城?” 突然间一张堆满笑容的面孔出现在他前方。 那男子目光顺着这人的手臂转向左侧的马车,这辆四轮马车的车门敞开着,里面对置的两张双座长椅上柔软的棉垫在向他招手…… “一钱银子,全城送达!” 那笑脸伸着一根手指头说道。 于是他们一行坐上了出租车,不但这对小夫妻有座位,就连两个仆人都可以站在车后的专门位置,而他们的行礼则放到车顶,用油布遮盖避免被淋湿。这辆安装了减震弹簧的四轮马车很快驶出码头,在三合土铺的马路上直奔定淮门。宽阔的四车道公路中间是柳树和花丛分隔,间或有路口以供横过,有红衣的士兵拎着藤条巡逻,发现试图穿过花丛抄近路的立刻吹响哨子,气势汹汹地跑过去一顿乱抽。 “有趣!” 那儒生笑着说。 “这也太不近人了吧?” 那温婉少妇说道。 “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人常哪怕走路也必须学会懂规矩。” 那儒生说道。 这时候他们的马车到了一个十字街口,正中是一个凉亭,亭內一个同样的士兵不断吹哨,这马车的车夫迅速将原本在外侧行驶的马车转向内侧等待。在他们前方横向的道路上那些来往的马车直接驶过,略待片刻之后随着那士兵的手势,他们的马车开始转向,而外道的径直向前。 很快马车驶上定淮桥。 “这就是水泥?” 儒生看着桥旁说道。 在这座古老石桥的两侧各有一座新桥正在修筑,而此时正修筑的是桥墩,两岸一边一个,都略微向着河道延伸,用石头砌成,那些工人将搅拌好的灰黑色泥浆抹在方石上,然后直接垒砌起来。 “但这河中间如何修桥墩?” 他疑惑地说。 “不用桥墩,据说是忠勇侯和宋侍郎一起,研究出了一种新的修桥方法,用木头和铁做出架子就能横跨秦淮河,以后两边的桥走车,中间的桥走人,车人各走各的,且不会挡住下面行船。以后这京师周围所有桥两旁都修这种新桥,据说是为保护中间的石拱桥,毕竟这都是当年太祖皇帝修的。” 车夫说道。 “我倒想看看如何不用桥墩。” 那儒生说道。 他当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木制桁架和拱组合桥,瑞士人十八世纪就能把这东西建到跨度七十多米了。 马车在城门前转向一旁停下。 紧接着一名士兵牵着狗上前,那儒生把自己的路引递上,同时递上的还有一个小红本,上面赫然写着代表证三个字。那士兵立刻换上了的笑容,不过仍旧牵制狗绳,让这只细犬在行礼上嗅了一下,在确定没有异常后,把路引和代表证还给他,示意可以进城了。 马车紧接着驶入城门。 而那士兵走到坐在岗亭內的军官面前说了几句,后者迅速翻开一个大本子,在上面写下了一行字: 衡州府衡阳县士民代表王夫之抵达。 而此时衡州府衡阳县士民代表王夫之正带着自己的夫人,坐在马车上欣赏南京的风光,很显然这座城市的改变太大,都已经让他有点目不暇接了。原本的六朝古都已经是江南最繁华的都市,但和现在相比,以前的南京明显灰暗了许多。更整洁的街道更多的新式建筑更多的新式商品无不让王夫之有些目不暇接,就连街上行人脸色都明显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原本依然随处可见面带菜色的贫民已经很少看到,更多的人上明显穿着新衣服,更别说街道两旁那些五颜六色的招牌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