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上帝那些事儿_关于后续计划和未来展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后续计划和未来展望 (第1/1页)

    《上帝》终于完结了,这本原先打算写15w字的短篇居然一不小心就洋洋洒洒写了45w字,真是大出我预料之外。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本书注定因为其晦涩的内容和过高的逼格而变得冷门,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写了下来,主要还是因为有一大帮喜欢哲学和科学的读者们支持着我,这让我非常的欣慰。

    总的来说,我对于这个故事还是挺满意的,虽然严格来说算是第一次尝试科幻,但是还是写出了点味道。至于符不符合各位硬科幻理科男们的口味,那就看大家自己判定的。

    其实说起来,一开始写这本书时,我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大纲,写这本书,主要还是受到MC、文明和孢子之类的影响,还有小时候一些幼稚天真的无知幻想。

    这个故事,算是我写过的故事里最难的,其内容之繁杂,涉及面之广阔,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有时候屡次动笔,都感觉无从下手,有时候涉及到一些我自己都生疏的理论,我还需要自己花时间去啃,不然会被一大批理科男们取消。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开头整体偏向于硬科幻,中期偏向于哲科,而最后则是偏向于幻想了。

    对于被打着硬科幻口号吸引进来的读者,我只能够引用一下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话语:任何超越时代太多的科学乍看之下都和魔法无异。

    虽然这话有点为自己遮羞的意思,但是暂且还是让我拿来蒙羞一下吧。

    事实上,从个人角度来说,任何科幻小说的限制都是很大的,因为现实中的科学发展是指数叠加式的,也就是今天踩着昨天的基础往上爬,明天踩着今天的技术基础往上爬,科技发展自然会像《奇点临近》中预测那般加速飞跃,而科幻小说作者对科幻的预测,往往是线性的,因此,就像大刘说的那样,科学的发展,有时候往往会超出科幻作者的预计。

    就像再怎样的科幻作者都不敢想象“一拳打碎万千星辰”的妖孽场景,认为那是玄幻小说里才有的场景,但是抱着对未知敬畏的心态来说,根据丰饶原则,一切都是可能的,只是概率的问题。既然是概率的问题,那么在小说里,当然可以变成必然……

    科学最初被称为自然哲学,一开始科哲不分家,到了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从那之后,科学才飞速发展,‘但是说到底,科学的发展也极有可能是存在着一个极限的,那个极限,就是哲学。

    史蒂芬霍金能够用虚时间来解释宇宙是一个不需要上帝的自循环系统,但是对于虚时间从何出现,宇宙的这样一个自循环系统从何而来,他自己也无法回答,事实上,虽然嘴上说着哲学已死,霍金还是走向了自然神论。

    由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到最后,甚至连科学的基础,数学大厦本身的真理性也受到了动摇,人类认识的一切,就像大刘说的那样,有可能仅仅只是射手效应罢了。

    人类最初是通过木星对其卫星的掩食测量出光速的,但是宇宙中,也许有些现象是非常难以测量的,虽然理论上可以测量,但是测量时间,却有可能需要数十亿年,对于这样的情况,人类的寿命与力量是极其渺小的。

    王晋康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科学受到了无数的限制,人类的智力是一方面,人类的寿命也是一方面,地球的资源是一方面,地球的引力也是一方面,然后是太阳系的引力,银河系的引力,到最后,还有光速也是一条限制,人类的认识被重重枷锁所封锁着,我们究竟能不能彻底认识宇宙的真相,是否真的能够认识到本源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打上问号的。也许到头来,我们终究只能够用人择理论来解释本源问题,因为这样,才会这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