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3章 波澜又起 (第1/1页)
清晨,鸟儿在树枝上鸣叫,院角的几丛青竹碧绿苍翠,院中间高大的老槐树像一个巨伞笼盖了大半个院子,使得炎炎夏日的热气都减轻了几分。 这个院子是以前川湖总督府的后院,以前是蔡毓荣在此办公,十分幽静,王斌考虑到闫尔梅和顾炎武年龄都大了,因此把这个院子给征了下来。 曾经的重庆武备衙门,如今却是摇身一变,挂起了“重庆书院”的招牌。 不过,若是众人走进里面,就会发现,现在的“重庆书院”要大了许多,那是因为,原来的武备衙门和演武厅之间的墙体已经被打通。 如今这新的重庆书院,占地数百亩,房舍上百间,容纳几千学生是绰绰有余。 与之相隔两条街的原巴县县学,如今则是挂起了“希望学堂”的牌子,就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石碑也立了起来。 自从华夏军进了重庆府城,不但是秋毫无犯,就连城中的治安也好了起来。那些平日里坑蒙拐骗、为非作歹的地痞流氓也基本上被一扫而光。破坏的房子慢慢在修葺。百业恢复,城中城外都变的热闹起来。 谭二胆担着两箩蔬菜进了猪油街市场,刚放在一处墙边,迎面两个身穿军服的汉子走了过来,为首的一人敬了一个军礼,对谭二道:“老乡,我们是监管处的,请到那边办理登记手续。” 军士和蔼可亲,谭二心先安了半分,跟着二人来到市场门口,进了一间挂着“猪油街市场监察管理处”牌子的房间。 在确定谭二是长年在猪油街卖菜,问过大概的收入后,一个年轻的官员拿出一个纸片,仔细登记了以后,道:“谭二,这是你以后的摊位号了,以后不能乱摆,必须按摊位摆放。摊位一年的租金是500文钱,以后就没有什么税钱了,用租金代替。” 谭二长年在这里卖菜,知道这里的租金,如果再加上苛捐杂税,各种孝敬,最是也得五两银子左右,这500文钱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只是这以后到底掏不掏税钱,却让他心里打鼓。 被带到自己的摊位前,军士敬礼后离去。旁边的rou贩吴大头笑道:“谭二,想不到咱们俩个,又在一块了。” 谭二把菜整整齐齐地放在石板上,这才发现整个市场整整齐齐,众人的物品都是放在道旁修葺一新的一排排石板上,没有一个人乱摆乱放。 “老吴,这管的人说,以后不用交任何赋税了,这是真的吗” 吴大头也摇头道:“现在还不知道。只不过这些义军可不一样,巴县县学,招收孩童上学,男女都要,也不要钱。” 对面的春嫂大声道:“还不止呢,不但不要钱,家里穷的,午时还管一顿饭,吃的可比家里好的多!我家里那个小的,已经去街道司登记了。” 谭二大吃一惊,他可是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已经九岁,最小的也已经五岁多。听到春嫂如此说,谭二忙问道:“春嫂,这事是真的吗?” “这还能骗你!这城里城外,布告贴的到处都是!”春嫂正色道。 谭二心神不定,匆匆减价卖完了东西,来到了街上。果然,到处都是孩童上学的告示,上面还有官府的大印。 “……自即日起,所有重庆府户籍、年龄在6到14岁的男女孩童,须到各街街道司办理登记入学手续……” 不等人读完,谭二便匆匆离开,他家里可是有三个可以入学的孩子。解决了午饭不说,妻子也可以腾出手来,和自己一道经营,多增加一份收入。 “军爷,小人等都是码头上的苦力,是从外地来的。这孩子要是想上学,不知道行不行?” 临江门长江西岸,几个湖广来的苦力陪着笑脸,拦住了在码头外巡逻的一队军士,开口问道。 领头的士兵敬了个军礼,指着临江门城门不远的一处房屋,说道:“大哥,你可以带上一家老小,到码头管理司的外地流动人口登记处,办理居住证,然后孩子就可以到希望学堂去上学了。” “另外,如果你是在码头上扛活的,可以申请低等收入补助,孩子可以免费住在学堂,学堂还管一日三餐。” 苦力们连连感谢,军士离开前,又道:“以后碰到什么难事,就去找码头管理司或城里的街道司。他们会帮忙处理的。” 士兵们离去,几个苦力都是笑容满面。大胡子苦力摇头道:“早就听说,王大人爱惜咱们这些泥腿子,还真是这样!咱们的孩子去上学堂,反而受到照顾,吃住不用花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呀!” 瘦子急道:“还要办居住证,还要什么申请,咱们快点回去,带上老婆孩子,莫让他人抢在了前头!” 其他几人都是点头道:“候哥说的是,咱们这就去!” “这就是重庆府,城墙好高啊!” “这么多的船只,这以后就是咱们呆的地方了!” 一队队背着行礼包,手持长枪的少年从一艘船上依次登岸,在岸边快速地集结,然后快速向城中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