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 建文元年 (第2/2页)
,从此中华正式走向另一个历史分支,现在从表面上看,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是实际呢? 一句心里话,朱允收也不知道。朱元樟驾崩之后,他也算是失去了一个挡箭牌,体会到作为一个皇帝,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对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只能往坏处想,而不能有那种尽善尽美的念头,洪武三十一年,虽然朱元璋只是驾崩半年余,但朝堂之上的各种矛盾也凸显出来。 诸如方孝孺的劝谏,明显的在皇权的相对稳定下,君臣的思想理念已经出了些许裂缝。再诸如黄子澄最近一段时间的积极串联大臣,一副以削藩为己任、不作出点成绩绝不罢休的势头,已经让朱允烦有些反感 更不要提及现在大部分的官员处于观望状态。彷佛都在揣测着自己的意思。这才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初揣测老朱时的仔细,现在放在自己身上,那种滋味还真的不太好受。 时不时,自己苦思了很久的计划,被大臣们封堵在还未开口之前,朱允坟就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破了,但是不从谏如流,不体恤民情、不英明神武、知,。 在这些大臣们眼里俨然就不是一个明君,他们会死谏、他们会长跪、他们哭泣,反正不按照他们的意思。你就不要想着安稳,否则,朱允烦也不会用高丽棒子的事情作为转移公众视线的借口,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 现在,他才能感觉引,右朱那种杀与,不是与生俱来。其系不是老朱嗜杀,晒坝小杀不行,换而言之,就算是自己,就算是自己后世中知道的那个建文帝,女果一旦帝位稳固之后,会甘心接受百官的这种约束吗? 不会,绝对不会。朱允烦在御书房内坚定的摇摇头,从案头拿过今天内厂送来的密折,专心的看了起来。 建文元年正月,皇帝下诏:追尊父懿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太子妃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同时,联册马氏为皇后,皇长子文本为皇太子。除弟弟朱允煽已经被赐封吴王外。又册封弟弟朱允燃为衡王,朱允熙为徐王。 为庆贺建文初立,大赦天下,并特旨江淅田赋实行按户头均田征收。消除贫富不均性。废除江南人不得入户部此议。 天下为之庆贺,特别是朱允坟针对迁移至北平的临漆富户,允许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乡省亲祭祖。各地官府视情给予同行路引。并一路放行。引起了在北平的富户一阵动荡。原来间接受皇太孙牵连,被强行迁移的人,毕竟现在面临的是皇上诏书,而不是皇太孙的一时冲动。也有一些心动,虽然在短时间内还不敢相信是真的,不过随着开口的打开。先行者的出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建文元年,就在一片皆大欢喜中拉开了帷幕。京师中各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而在南京城不远的龙潭港旁的宝华山中,慢慢的走着出一老一少。 静卧于长江之滨的宝华山,西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自古就有“东临铁瓮,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北俯大江”之说,气势雄伟,挺拔而壮丽。 宝华山偏僻的丛林中,淡淡的烟岚在一片葱绿中袅袅升腾。数不清的奇禽异鸟竞相欢鸣,山泉泊泊流淌,顺着苍崖深涧跳跃腾弹涌起一簇簇银花。飞溅一颗颗玉珠。映山红。野山茶和无数不知名的山花托着晶莹的晨露,彼此嫣然含笑在晨风中曼舞腰肢,以它们特有的语言相互致意。 一只梅花鹿忽然跑过来,顺着崎岖的山道狂奔,那少年见了,忙倚石而踞,抽出一只长箭搭在一张与其身材有些不符的大弓上,瞄准那只正在攀石逃窜的鹿。 “儿!住手,” 少年听到喊叫,搭在弦上的右手松了下来,很不高兴地看了看那老者一眼。这时,如果有人注意。就会现这少年眼神有些奇怪,竟然是重瞳之人。 “爹,为什么不让儿射呢?今天要是走不出山,我们又要吃干粮了!!” 眉清目朗的垂瞳少年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模样,犹豫了一下,还是问自己的父亲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