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谣言造于智者 (第2/2页)
次举动实在让他忧心,想起了正心殿他和方孝孺、尹昌隆等人的哑口无弃,想起了燕王所说的“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rou之恩”之语,再联系起今天皇上的御驾亲临晋王府黄子澄不由的心里惴惴不安。 “难道皇上心软了?!”黄子澄出神地自语,端起碧螺春茶啜了一口,继续翻阅案上的文书,一本黄软的小册子映入眼帘,那是他珍藏并引之为座右铭的文章,乃是洪武九年,平遥县导叶伯巨上书朝廷的奏折,也正是因为这份奏折,使叶伯巨遭到杀身之祸,以至于死于狱中,这份奏折随之被禁,但有人感其风骨,手抄传于世,辗转落入黄子澄的手中。 心里一动,又取了过来,翻开页。再读起早已滚瓜烂熟的每一句话。黄子澄觉得,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体会,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粱、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触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rou,分地虽广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干燃六。毛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官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簿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刃。 是啊,黄子澄心中默默的想着,叶伯巨所言朝廷三患: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也正是自己所忧虑的,可是皇上登基已经一年有余,除了用刑太繁之事稍有宽松之外,另外两患却是无动于衷,好不容易盼来削藩之望,可是皇上却是模棱两可,令人难以琢磨。 皇上难道真的被燕王打动了?他的手像是被烧红的铁块炙了一般,猛地合起册子。不行,皇上不能改变心思,正如叶伯巨临死之言:“今天下惟三事可患耳,其二事易见而患迟,其一事难见而患。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其意也就是指分封诸藩,虽然从表面上难以看见坏处,但其弊端爆起来却会非常的快,一旦爆,对于朝廷将会是致命的打击。 “禀老爷,都察院监察御史尹大人求见!”家丁在书房外禀报打断了黄子澄的思索,一听说是监察御史尹昌隆来到,心里一喜,立刻吩咐: “快清尹大人书房相见 尹昌隆是洪武三十年南榜进士第二名。初授翰林院编修。新皇即位后,尹昌隆被引入都察院监察御史之职,曾多次上疏劝谏,由于当初的南北榜案,尹昌隆差点没有因为科举而获罪,最后终于因为皇太孙的介入不但豁免,随之也成为了当今皇上的门生,否则,以他的资历,绝对不可能那么快成为监察御史的。 也正是因为那次遭遇,当得知南北榜案身后有北方藩王的背景出现时。因此引起了尹昌隆对于藩王的敌视,才和黄子澄走的那么近。 双方见礼之后,开始随意的谈论了最近的几件朝中大事,京师要闻。都察院最近的奏议。忽然,尹昌隆凑近黄子澄问道: “大人最近可曾听到北方的一些传闻?。 苛子澄一愣,什么北方的传闻,难道他比自己的信息还要广泛?见尹昌隆诡诵地转动着双目,装作漫不经心地反问道: “什么传闻?尹大人可不要道听途说啊!” 尹昌隆摇摇头没有再说话,似乎在吊着黄子澄的胃口,而现后者马上就有些不耐,反而心里一动,手指在桌子上敲动着,好像在斟酌话语。此间,黄子澄的家丁上茶,顿时书房内冷清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