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八章 蛇尾(万字求订阅) (第2/2页)
,就会引起城里的恐慌,不轨之徒,也会兴风作浪,难免烧杀抢劫四起,这样,百年积蓄而来的文物古迹、珠宝财富,就会毁于一旦。我军取得的北平,也只是一座空城。北平受损过重,皇上同样会不喜欢。 权衡之下,既然现下北平已不堪一击,何妨以计取之,先让其存有幻想,不致过于惊慌。就好比采摘果子一样,稍待一时,等它成熟了,再摘不就好了吗? 众将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稍微觉得心安一些,耿炳文解释是这样解释,但是却派遣使者进一步的向北平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对于其要投降所说的条件,更是一字不提,让朱高炽也把握不准皇帝的心思。 天气愈加寒冷,被忧虑搅得几天也没有休息好的朱高炽,勉强支撑起精神,召集众人来到燕王府。因为朝廷的威压,不少官员脚板抹油开了溜,使他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是不召集众人,他也不清楚到底谁又跑了。 这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显得十分冷。燕王府正殿里。光线很是暗淡,点了好些烛光,还见不出几分亮堂。来到燕王府的人很少,数来数去,也就是十六个人,真给人一种人影相吊的感觉。看到这番景象忍不住鼻子酸,看到金忠等人没有来,就宣布明天再商议北平诸事,就匆匆离去了。 这个镜像一直在朱高炽的脑海里留下一道深深的阴影。 天气是那般阴冷,燕王府里的气氛又是那般寂寥而沉重,官员更是难以言说的少而情绪低沉。这一切一切,全跟朱高炽那张缺少生气、精神不振的脸一般无二。以后的几天内,这阴影一直停留在他的脑子里,驱之不散。他是那样郁郁寡欢,人也明显地变样了。原来白哲的脸,失去了光泽,且眼角的鱼尾纹。也增多加深了。他的那双浓眉,眉根老是拧着的。而那双细细的双眼,却总是闪着忧郁。 朱高炽在苦恼中,从开始靖难以来,他一直在苦恼中。徘徊在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中,明明知道所谓的靖难不一定成功,但是他还是做了,到底为了什么,是不甘心那仁只比自己大一岁的皇帝就此压在他头上吗?但是现在看来,不但是压在他头顶之上,而且那么多的叔父同样遭到这种待遇。 是为自己的父王鸣不平吗?在靖难之初。他还沾沾自喜,因为父王并未受到自己靖难的干扰,并未有什么意外生,皇帝也并未迁怒。这让他更加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靖难是在帮助父王,至少可以使朝廷有所顾忌,在那时,他的眼中仿佛又出现那个有些懦弱的朱允烦的形象。为此也坚定了靖难的决心。 可是,现在自己在坚持什么。从表面上他是在为燕藩的存亡争取筹码,可是,在内心深处是什么?是那颗不甘心放弃到手权力的心吗?自从袁棋死、道衍逃之后,在景清的帮助下,他终于有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是不甘心放手了吗? 朱高炽从心里打了一个寒噤,似乎想把这个念头赶出脑海中。 这天晚上,夜色渐深,外面下着毛毛冻雨。一直坐卧不安的金忠,终于抑制不住地吩咐召来亲卫,点亮了灯笼,他要出去一转,要去找景清商量一下。到底该如何面对世子的犹豫。景清住在布政司衙门,从金忠府邸到那里,路程不算近,又下着雨。但是没有能阻止金忠的猜疑。 北平城形势紧张,早已戒严,一路不断遇到游动哨,是他那几个写着“都督”两个大红字的灯笼。给了他畅通无阻的方便。 这巡逻的部队虽是金忠管辖的,所以非但连盘查也不曾有,反而沿途帮助警戒,护卫金忠的安全。 在听到“北平都督金忠求见”的通报后。景清稍作迟疑就迎出来了。对于这个金忠。还是不能怠慢的,景清虽然现在北平。名誉上是最高行政长官,但是金忠在自己的帮助下。手握兵权,可以左右当前的形式。 对于金忠,景清的感情是复杂的。金忠是一个人才,却丝毫看不出忠于朝廷的影子,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对南京朝廷的不满,难道就是因为洪武年间的那次迁移吗?现在皇帝下诏,已经平了江南税赋,宽了江南政策,可能就出于对金忠这种人进行瓦解的目的。难道还不知道回头吗? “有劳金大人过访,有失远迎。失礼失礼!”景清侧立厅堂中门,拱手表示了对金忠的欢迎。 金忠连忙回礼,说:“杳夜叨扰,请布政使大人海涵。” 步入厅堂,景清一六儿逞请道专向书房。金忠的注意力被那满架的书籍所也是一个读书人”里叹息着。自己为什么不能靠胸中的学识来争取到一方天地呢?反而身为读书人,要靠军事博得功名。景清见金忠专注地浏览自己丰富的藏书,便说:“都督总该不是为找书读而来的吧!” 笑着说:“不错,金某的确是为了找书而来。只不过我求的不是这架上的死书,而走向布政使大人求教一部新书。” 听他说得如此风趣,但景清却知道必定有所比喻,笑道:“这类书太宝贵了,敝处哪能有!” 金患不想多费唇舌,便说:“即或下官有此书稿,未经布政使大人增删,也难成书呀”。 “当洗耳恭听。” 金忠说:“眼下朝廷定**兵临城下,北平危在旦夕。下官思虑再三,觉得惟有移师高丽,做暂避之态 听对方果然是谈此事而来,景清也不好明显地表达什么,便用默然不语的态度静坐着听金忠说话。 对于景清这种沉默不予理会,继续诣诣地说着:“不妨趁北平未破之机,布政使先护卫着世子撤离;同时,由人专门联合松亭关陈亨。胁迫其跟随,聚集力量往高丽进,等待反攻的时机。金忠不才,身为北平都督,誓和北平城共存亡,我愿领兵与朝廷定**背城决一死战。 以此为世子争取时间。” 听金忠说得慷慨淋漓,景清心里并不感动。他想,“背城决一死,战。”说得何其慷慨,但是他相信金忠绝对不会向他自己说的那样忠心不二,就算是真的决一死战,朝廷大军如排山倒海,你只不过是以卵击石,何济于事,到时候会有什么好结果? 其主要目的还是要自己劝说朱高炽移师。遂点了点头,佯作同情之态,黯然说道:“其实都督应该知道。下官一向是赞成都督建议的,可是世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提此事,下官也在着急,想现在天气转凉。朝廷大军要不就在下雪之前攻陷北平,要不最迟在明年开春前来攻打,北平不使久居之地,地面环敌,容易受困,这些下官也曾多次对世子讲过。” “这些,都督都是知道的。但是世子执意不肯,下官能奈如何呢?。景清说道这里,抬头望向金忠,问了一句。 金忠不由自主的点了一下头。要不是觉得自己和景清意见不谋而合,他也不会深夜到此了,犹豫了一下,好像有什么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一般,最后还是说道:“金某认为,世子不愿意往高丽暂避,有几个,原因。” “先,世子是顾忌到底能不能过去,毕竟一路上关卡无数。咱们燕山军队,伤了一人就是少一人,得不到补充,害怕一路上被朝廷的关卡蚕食干净 “其次,世子是担心到了高丽之后,大军落入高丽人之手,那么他将会如明升、陈理一般,变成一无所用的,届时朝廷威逼,李芳远未必不拿世子作为谈判的筹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