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7章 一死报君恩 (第1/1页)
既然李致远说建虏将会南下,还会入主中原,张煌言也已经决意相助,但他表示并不想只做个书生文吏,他要投笔从戎。 李致远欣然从之,更允诺到湖广之后必让其领军,二人遂进一步商议了今后的计划,并约定于正月廿三日从宁波启程,先赴吴江,尽快赶往长沙。 其后两日,张煌言与父母妻儿等亲友一一告别,并开始收拾行囊,而喜得大才的李致远也并未闲着。 一方面他好不容易遇到像张煌言这样一个与他年龄相仿又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历史名人,自然是经常与其在一起畅谈古今。 譬如商议经略湖广、抚军治民、锻炼精兵的计划;交流彼此对天下大势走向、领军练兵之道等问题的看法;分析大明朝政、制度的弊病;研究应对建虏八旗铁骑的办法…… 二人往往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既增进了彼此了解,例如李致远就得知了不少张煌言年少之时的荒唐事,感慨原来这些历史名人竟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又领悟到了不少自己未曾想到的奇谋妙计,获益匪浅。 另一方面李致远也没忘记曾让他起了爱才之心的东阳许都,暗中吩咐手下从宁波市井打听浙西战事。 大概得知了许都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官军已经在金华一带集结完毕,或许几日之内许都兵败的消息就能传来。 李致远略一思量,时间刚巧,说不定还真能救上这个许都,只是此事风险不小,不管许都是不是被逼无奈,可他毕竟是举起了反旗。 造反这个事在明末可大可小,比如明军很多将领就是出身反贼、盗匪,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有些甚至还杀过朝廷命官,可照样能摇身一变,成为正经的总兵、将军,不然古人怎么说“杀人放火受招安”呢。 关键就在于许都不是个草莽,他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官宦子弟,这自然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土老帽不一样。 这种人可以拉拢住地方上的地主士绅,是能颠覆朝廷的,古人对此早有体会,即世家子弟、士大夫造反和草民造反,其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是大不一样的。 前者很可能会成事,历史上那么多改朝换代的事情就是明证,朝廷对此是绝不手软,一律杀无赦,而且还要诛灭其全族。 而后者在当朝统治者眼里一般只是胡闹,很难成大事,古往今来以草民布衣出身而颠覆天下的只有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汉太祖刘邦都只能勉强算半个。 所以对于草莽英雄一般是剿抚并用,招安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在于处理者最终选择何种办法。 但以李致远估计,浙江的抚、按官员一定会采取杀无赦的态度,而李致远想要和同为朝廷命官的同僚唱反调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再三考虑后,李致远还是决定询问下张煌言的看法,毕竟他将会一直与李致远同道而行,是没法瞒住的。 张煌言得知后,皱眉道:“东阳许都我是知道的,李兄可是想要救此人?” 李致远道:“我只是觉得此人是个人才,若能救下他,以后说不定还能对抗建虏,没死在建虏手上,反倒被朝廷杀了,岂不可惜?” “而且许都是金华东阳人,在义乌东阳一带很有影响力,名声极好,玄著兄难道忘了,戚家军可都是义乌、东阳人。” 张煌言沉思了片刻才道:“这倒也不错,只是许都其人未必真就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完全是官逼民反,没有任何别的心思。” “我总觉得此人一系列形迹有些可疑,一介诸生,其名声竟在民间传得如此之广,怎知不是其有意为之?” “例如他在之前就大肆结交、收纳民间的豪杰,引起地方官吏的猜忌。” “而在起事之初,声势正旺,迅速攻下东阳后不趁势向西攻下府城金华,而是停留在东阳修建所谓的“帅府”,耽误十多天后才向金华进军,失去了战机。” “或许他没有造反的心思,但他这些行为怎么看都不像是聪明人的做法啊。” 见李致远也犹豫沉思起来,张煌言又道:“不过李兄说的也没错,若建虏真将南下,天下百姓正应该团结起来共御外辱才是。” “况且现在大明已经被内忧外患闹到了濒临崩溃地步,朝廷不去安内不去团结民间力量,反倒弄得原本安宁的浙江也陷入战乱,这是自毁根基,更是愚不可及!” 李致远疑惑道:“那依玄著兄的意思该如何是好?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反正咱们此行会经过杭州,不如等到了杭州再做计较?”其实张煌言也不是很确定,想了片刻又道:“浙西战事大概是浙江巡按左光先所主持,这人我也不熟悉,大约是出自东林吧。” “但我听说诗文大家陈卧子(陈子龙的,字卧子)现正任绍兴推官,很受巡按左光先器重,若是李兄不好出面,不如由我去面见陈子龙,说不定他能有办法。” 李致远点头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玄著兄了。” 经过两天的准备,正月廿三日午时,二人辞别赶来相送的张家亲友,于城外的余姚江码头,登船启程,赶赴杭州。 就在这一日,京师的崇祯皇帝于中左门再召忻城伯赵之龙及新任命监军李建泰的巡按陕西御史金毓峒。 赵之龙即将赶赴南京,接替老病的徐弘基,作为勋臣镇守南都,崇祯皇帝自然需要对其面授机宜。 而金毓峒则是崇祯皇帝即将派往李建泰军中的监军,虽说李建泰在朝堂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的老家山西被闯贼祸害了,大义凛然地表示要捐出全部家财,自筹粮饷去山西杀闯贼。 可崇祯还是不敢尽信,毕竟这些年他被这些文臣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欺骗地太多太狠,早就不信任何人了。 而崇祯皇帝却十分信任这个金毓峒,此人是崇祯七年的进士,先为中书舍人,后授为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命其巡按陕西。 当时孙传庭领兵镇守关中,当地吏民苦于征发修理城池,日夜盼望孙督师出关,崇祯皇帝也多次诏令他率兵出战。 金毓峒认为其将骄卒悍,不可轻易出战,上疏劝阻,崇祯皇帝不听,结果孙传庭被打败身死,西北尽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