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三章 返京(一) (第2/2页)
后,除了过节时来问安,很少来她跟前,这并不是婉言不懂礼数。相反,婉言特别恪守身份。不因着楚维琳的高看一眼就日日钻营。 楚维琳想,婉言这个当口过来,大抵是要送别吧,便道:“请她进来。” 婉言抬步进屋。依着楚维琳的意思在杌子上坐下,缓缓开口道:“我听说,奶奶要进京一趟?” “是啊。”楚维琳苦笑,“我祖母身子骨不大好。我想去看看她。” 婉言抬起眼帘,来时她就下定了决心,真的开口时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奶奶,我想随您一道去,不晓得您准不准。” 楚维琳讶异:“你也想去京城?” 见婉言郑重点了头,楚维琳一时不解,道:“为何?” 婉言抿了抿唇。 楚维琳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莫不是为了杜徽笙?可她看得清清楚楚,婉言不是那种纠缠的性子,她早就放过了杜徽笙放过了她自己,断不会生出那种千里寻夫的想法来。 婉言浅浅笑了笑,也不隐瞒:“不瞒奶奶说,我想去京城,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从未去过那儿,除去幼年时,我一直生活在金州,这么多年了,没有离开过一步。我看过很多书,书中描绘了旧都风韵,京城繁华,我只能从书中想象,却没有亲眼见过。公爹在时,一直与我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可惜我是一个姑娘家,不能随意出行。” 这个理由,是这个时代的很多女子不会有的念头,可楚维琳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因为她自己就是这种性子。 她也在书中读过各地风情,也想亲身去看一看,而不是关在闺阁之中,整日里就是女戒女训,做姑娘的时候规矩颇多,也没有机会,成亲之后,趁着常郁昀外放,也算是给了她一个实现心愿的机会了。 楚维琳并不奇怪婉言有这样的想法,若婉言是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就不会说出要和杜徽笙断了夫妻缘分,“好聚好散”这样的话了,婉言的内心里,其实是很**的。 “那另一个原因呢?”楚维琳问道。 婉言的笑容里带了几分悲伤,静默了许久,才道:“因为那是京城。我想知道,京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能让他一脚踏进去就不肯再回金州来,那一座城,真的能抵得过父母,抵得过一个孝字吗?” 楚维琳启唇,良久不知如何回答。 婉言的第二个理由与杜徽笙有关,却是为了杜徽笙的父母。婉言是童养媳,可公爹婆母待她如待亲生女儿,婉言对他们心存感激,也对杜徽笙不顾他们的生死充满了愤怒。 楚维琳伸手握住了婉言的手,见婉言笑容苦涩,她劝解道:“我想,这一定是你心中的一个结,若是解不开,这个疑惑会一直跟着你,就算你离开了杜家自力更生,它依旧在你心中。毕竟,养育之恩亦是重于山的。” 提及公爹婆母,婉言的眼角微微湿润了,闭上眼睛,她的脑海之中能清晰浮现送杜徽笙进京时他们的不舍,在等着杜徽笙的消息时的担忧,以及常年没有半点儿消息时的沉默,其实,他们心中也是明白的吧,明白杜徽笙一把斩断了所有的亲情。他们从不和婉言抱怨什么,只是在无人时独自难过。 “奶奶,我不是放不下杜徽笙……”婉言的声音微微发颤,尾音里带了哭腔。 楚维琳安抚道:“我知道,我懂你的感受。我答应你,你回去收拾行李,跟我一道去一趟京城,亲眼去看看。” 婉言见楚维琳答应了,含泪道了谢。 宝槿送了婉言出去,回来后道:“奶奶,婉言姑娘是个良善人。” “若不是良善人,我们奶奶怎么会让她在府里教小姑娘们念书呢?”李德安家的笑着道。 宝槿扑哧笑了,李德安家的这话说得真不错,既夸了婉言,又夸了楚维琳。 李德安家的说的是奉承话,却也是心里话。想到婉言刚才那模样,不由叹了一句:“婉言姑娘是叫杜徽笙给耽误了。” 杜徽笙在京城另娶,婉言与他的婚书却依旧收在金州府衙里,楚维琳不信秦家不知道一点儿消息,只是他们根本没有把这么一个童养媳放在眼中。 杜徽笙在京城里成家立业,婉言却只能等在这儿,她一个人是撤不了婚书的。 虽然现在不再以杜家媳妇身份示人,可只要有婚书在,她依旧是杜徽笙的妻子,杜徽笙不点头,就解脱不了。 不过,若杜徽笙知道婉言如此“大方”,也绝不会刻意为难了,毕竟,一拍两散,对杜徽笙而言,是有好处的。 启程这一日,楚维琳一早便起了,与常郁昀一道用了早饭之后,才带着人手登车。 常郁昀一直送到了金州城外,才看着那马车队伍越行越远。 楚维琳回京,虽是短住,但毕竟是女眷出门,也不能短了伺候的人手。 几个大丫鬟,除了娉依和水茯留在金州伺候常郁昀,其余几个都跟在身边,李德安一家随行,杜平一家看管金州,常郁昀又拨了十几个家丁,车队亦是浩浩荡荡的。 琰哥儿头一回出远门,不喜欢路途颠簸,起初有些苦恼,叫罗mama和楚维琳一道哄着,睡着了之后便安静了。 霖哥儿倒是不惧坐车,依着母亲不撒手,嘴里时不时问着“何时能登船”,“什么时候会到京城”,“为什么爹爹不一起回京”,楚维琳一一答着,直到霖哥儿也困了,母子两人便一道眯了一会儿。 这一路也算顺利,到了明州换了客船,便一路往北。 冬日的江风刺骨寒冷,楚维琳畏寒,不喜到甲板上去,霖哥儿想看江景,也叫她拦了。 婉言却是好兴致,她真像是自己说的那样,要亲眼见见书上描绘的大江南北,裹了厚厚的冬衣斗篷,抱着手炉去甲板上看。 船家晓得冬日行舟不易,尤其是北方,说不准已经结冰了,便尽快行舟,日夜兼程,免得这客人要早早登岸。 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在渝州换了马车,再一路往京城去。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