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29章 就是偏心眼儿!(4千字) (第1/1页)
正主考官左必蕃,副主考官赵晋,因为隔得实在是太远,两人一直都从事科考相关工作,九爷对这两人都没什么了解,可经由此事也知两人都不是什么好鸟。 他平生最看不惯的就是捞百姓银子的贪官了,见一个宰一个。 可好歹是朝廷命官,就算是事情从急,要先斩后奏,没证据也不行。 先彻查了再说。 九爷抬头,贡院门口不仅贴着讽刺考官的对联,就连贡院匾额都被人用纸糊住了,改“贡院”二字为“卖完”。 眉心狠狠一皱。 成什么样子! 这就是朝廷今后的栋梁之才吗 人才是国之根本,这帮贪官若是将所有有才之士都逼死了,大清国的将来还谈何而言! 这帮食人祸国的蛀虫!! 九爷愤怒不已,命自己在江南这边的暗探将所有事儿必须在三日内查清楚,然后再给他汇报。 于此同时,皇上也接到了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的密奏。 江宁织造曹寅详细向皇上奏报了今年文场秀才等甚是不平,中者是甚是不公。中举者除苏州十三人外,大多为扬州盐理不通却榜上有名,着实骇然,显然有舞弊行为。 因此扬州秀才扰攘成群,将左必蕃祠堂全部拆去。 两本奏折看完,皇上震怒,下令追查。 江南乡试主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深处江南,李煦是皇上的人他可能不知,然,皇上几下江南都入住曹寅家中,关系亲密,曹寅又忠心,此等事情定然会告知皇上。 怕先机全被人占了,自己只有待宰的份儿,于是左必蕃也向皇上疏奏:“撤闱后闻舆论喧传,有句容知县王曰俞所荐吴泌、山阳知县方名所荐程光奎,都是不通文理者,臣也感不胜惊愕。” 几道奏折过来,康熙爷眉头深锁,颁旨命有司严察。 谁知,这一场科举案背后竟牵扯甚多,案情复杂,一波三折,官场丑恶尽显无余。 审查牵扯众多高官,主考左必蕃、江苏巡抚张伯行奏报:两江总督噶礼干扰追查,拘禁了丁尔戬等欲诬告问罪,事儿越闹越大。 皇上派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噶礼、张伯行及安徽巡抚梁世勋赴扬州详审。 会审期间张伯行弹劾噶礼“贿卖举人,包庇罪犯”;噶礼甚感不安,弹劾张伯行“挟嫌诬陷”。 皇上将二人解任,令张鹏翮会同漕运总督赫寿审理。张鹏翮袒护噶礼。 皇上切责张鹏翮等掩饰,更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覆按,仍如前议。 并道:“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 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再审,并请吏部议复,结果却均不利于张伯行。 对这般官官相护的结果,皇上心中极怒,却始终压着火。 干脆明摆着告诉了众官员,他认为张伯行为官清廉,cao守天下第一:“伯行居官清廉,噶礼cao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遂夺噶礼官,命张伯行复任。 朝廷派了这么多人过来,还是迟迟解决不了,九爷预测到如今这辛卯科场案估计会是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审理最复杂的案子,原因无他,朝廷预防考官舞弊的办法这么多年都没改变过,那些官油子们早把门道儿摸透了,再多的办法也是形同虚设,能钻的窟窿太多了。 等朝廷再挑个合适的人派过来,事情都不知道要拖到什么地步了,估计全都才子们死得差不多,政府也全乱了。 于是九爷准备边上奏,边以钦差之名开始行事。 先将榜上排行最前、嫌疑最大的吴泌和程光奎圈起来,勒令重考。 结果可想而知。 吴泌竟连四书五经都读不通,程光奎写“赵钱孙李”就有三个错字,歪歪扭扭,如蚯蚓爬行。 甚至还在内衣抄满了课文作弊,被九爷当场抓获。 一点儿废话都没有的直接让人扔大狱里等待候审了。 当着他九爷的面儿也敢搞小动作,活得不耐烦了! 这两人文墨不通都能排上前,想必定是打通了不止一个关节。 九爷打算将所有贪官一网打尽,怕他们太重要有人不想让他们活下去,还派人在狱中看守。 当地地方官看九贝子这个架势,冷汗津津,却又不得不弯腰讨好道:“贝子爷,您的人多矜贵啊,还用奴才的人来看守吧!” 九爷瞧着他,眯眼勾唇,友好微笑中又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危险感。 地方官拿不定主意,吞咽着喉咙等着。 等待的每一秒仿佛都是要宣布死刑一般煎熬。 只听贝子爷“呵呵”冷笑一声,道:“你不用了。这里边还不知道有没有你的事儿呢爷可不敢让你参与!” 说罢,他就傲然的走了。 徒留地方官内心更加煎熬。 就怕九爷知道点儿什么啊 要不,晚上派人将九爷的人都做了 一想到九爷刚才那个样子,他都觉得自己这是在找死。 地方官正要再想些法子干脆在饭中下手,将吴泌、程光奎等人在狱中弄死,却不料九爷竟连夜审查,他还没来得及动手,人就已经被提走了。 董鄂瑾从前只在电视剧里见过古代审案子是怎么审的,处于好奇,便换了身侍卫服,跟在九爷身边。 说实话,她还没见过九爷正儿八经办公的样子呢。 别说是她了,没跟九爷在差事上有交集的官员们都没见过,就算是真一块儿办事儿也未必能见着他正经的一面。 因为九爷时常剑走偏锋,办正事儿也不正经。 何况他烂名在外,实在难以让人将他这种玩世不恭的形象跟要案联系到一块儿。 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年少时在京中做了多少混蛋事儿呢。 可如今他高坐堂上,一改往日的慵懒之姿,到真让人脊背一凉,另眼相看几分。 小混蛋正经了是什么感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