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史_第一百四十七章 风向转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风向转变 (第1/1页)

    任何朝代都对流言深恶痛绝,尤其是正值强敌南侵的关键时刻,李渊不介意杀一儆百。

    在朝会时抛出王阿牛的供词后,原本议和迁都的朝议立刻转为撇清关联。

    太原王家两位御史一位侍郎以及王家门生十三人拼死进言,口口声声求李渊诛杀造谣诬陷之人,哪怕杀光当日旁听百姓亦无不可。

    没人愿意承担妖言惑众的罪名,尤其这次被拿住的还是王家近支,太原王氏长安主事人----御史王之恒甚至奏请李渊,自己愿为粮草官,亲赴原州助战,以此表明王家的清白。

    李渊对此不置可否,只令孙伏珈严查此事,授其相机独断之权。

    炸锅了,这次不光世家,就连勋贵都拼着命往孙伏珈那跑,往日门庭冷落的大理寺现在热闹得如同瑶池楼,上至大理寺卿,下至看门老卒,凡是挨着边的无论高低贵贱,一律厚礼相送,目的只有一个----帮忙引荐孙伏珈。

    李渊把谣言之事无限放大,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前隋旧事这才过了几年,谁敢顶个谋逆之罪的帽子。

    于是乎,议和迁都之事被列为大忌,凡是有所提及,必会被列为突厥同谋,谓之贰臣。

    侯大宝担惊受怕的在家里度过十来天,把路怀支出去打探了无数次消息,却发现屁事没有,不但长安市里没出现奇奇怪怪的谣言,就连世家都对迁都议和之事讳莫如深,整个长安城内显得无比和谐,倒是自己如同坐牢。

    “早叫你放宽心,现在好了,公主和承乾都回宫了你才钻出来,比那缩头乌龟还不如。”侯方弄把团扇坐门口乘凉,绸袍卷得老高,如同种地一般。

    侯大宝一脸尴尬的走出屋子,心里寻思着是不是到村里避避,这次自己丢人丢大了。

    “丢人?哼哼......倘若如此简单,老夫也不必费尽周折,长安此时如惊弓之鸟,只待时机一到,义安王便振臂一呼,到时必然万民谨从,外有突厥,内有援军,不愁他唐室不灭。”张辅正坐在书房内对李孝常说道。

    ......

    武德九年五月二十一,突厥入西会州,前军已至渭水,兵困乌城,秦州告急。

    侯大宝想出门时,长安已经有富户开始东迁。

    李渊连自己的宝贝元从禁军都开始调集,准备交与李艺,张瑾西征。

    长安防备空虚,裴寂连征周边四十府府兵入城,充作防卫。

    “这些府兵真是可怜,你看看,老的老小的小,刚才过去那俩怕是连16都不到,估摸着是顶父辈的缺,怕是连亲都没成。”侯方对侯大宝唠叨。

    “也不知道河间王现在去了哪,这都快一个月没消息了,咱们问问去。”侯大宝对自己出钱武装的军队很在意。

    “多找几人一块去,咱们好歹也是个校尉,要看军报还是行的。”

    于是,几个年龄稍大的将门纨绔打着九江军的旗号跑兵部要文书。

    兵部当值的戍卒不敢阻拦这帮子家世显赫的将门纨绔,只能任由他们乱闯,把兵部在的几个院子搞得是鸡飞狗跳。

    大唐的几个兵部尚书都在外征战,眼下坐镇的是殿中监宇文士及,老头自从和南阳公主闹别扭后,便不再沉迷男女之事。

    听到外边乱哄哄的便出来查看,一见是帮小家伙在搞事就乐呵呵的让侍卫带过来。

    “前些年还见你们整日玩泥逗狗的,怎地长大了就跑皇城瞎闹,这是要老夫通知家里给领回去呢,还是说自个领罚?”宇文老头笑呵呵的问。

    尉迟宝林年纪大,被几个纨绔推出来答话,哆嗦半天才说出句囫囵话:“宇文伯伯,我等想知道九江复仇军可曾有军报传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