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节 西伯利亚经济 (第2/2页)
过20万人左右,其中10万人在石油和矿业中工作,还有10万人左右在建筑业、商业等产业中,而且至少有5万人并不长久的留在西伯利亚,只是流动性的,不会定居。 可是要引入中国工人,那就必须是长期的,长此以往定居下来,以现在的西伯利亚俄国人数量,太容易被中国人同化了。 “那你们想发展什么工业呢?” 杨潮不想跟尼古拉争辩了,反正他们有钱,自己爱怎么花怎么花吧,买资源的大量财富注入后,整个经济体的价值都提高了,比如建筑的价格,土地的价格,这都是财富,甚至在街头烤rou的布里亚特人也能小康。 因此他们能拿出来的资金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尼古拉政府,银行存款至少有两千万两,建十座像模像样的工厂是足够了。 “嗯。得建一座钢铁厂,兵工厂,火炮工厂。火药厂,铝厂,飞艇工厂,飞机制造厂,还有你们那种铁甲车工厂。” 尼古拉是早有准备,一项项说的仔细。 杨潮都听的惊呆了,还以为尼古拉明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了。结果只是看到兵工产业,这典型的俄国思维。以为只要把军事工业发展起来,国家就真正强大了,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俄罗斯帝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军事工业帝国,其他方面严重落后,他们不是强大在总体国力,而是强大在现代军事制度和野蛮的民族性情还有庞大的人口数量的结合。 这种制度模式,确实让他们还在农奴时代,就可以跟拿破仑硬碰硬。可是却无法打持久战,任何战争只要时间一长,国内必定会出现混乱,这是根基不稳的表现。 但这关杨潮什么事? 所以他答应了。
“铝厂耗电量极大,我建议您增添新的电厂建设计划。以你们目前还无法做到电力供应保证的情况,优先发展电力工业很迫切。” 杨潮不但不拒绝,反而还提出合理化建议。 西伯利亚大城市中只有伊市、秋明和托木斯克三座城市有电力供应。因为这几个地方出石油和矿产,这样的电力基础想要建铝厂,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尼古拉很坚定,没有铝就没有铝合金,飞艇和飞机就不可能生产出来,而俄国吃这两样兵器的亏太大了。没有飞艇和飞机,他们的军事工业就不齐全。 “那就建设电厂。一座不够建两座,两座不够建三座。” 杨潮笑道:“我国很乐意跟贵国合作。设备和技术上都可以提供帮助。” 这么好的生意不做白不做,哪怕最后他们生产出来没用,那也不是杨潮的问题。 之后跟尼古拉详谈起来,尼古拉的心很大,他要建造一座至少能满足100万大军武器供应的军事工业。每年至少要生产300架飞机和100艘飞艇的工厂。 这种规模的工厂动辄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投资额,杨潮给尼古拉计算了一下,要办这些工厂至少需要4000万美元的投资,以现在金银固定在1比20的价格,折合3000万两左右。 这点钱沙皇政府还是拿得出来的,光是沙皇在石油公司中20%的股份,每年带来的利润就有2000万美元,折合1500多万两,另外还有矿产和政府的税收,一年之内能有2000万两,而且办厂又不是一次性拿出来,因此他们都不用借款就能把这些工厂给办了。 那就只剩下人的问题了。 “一个人从欧洲到中国的船票至少也要10两银子,但是要找到他们,送他们到船上,加上路途上的开销,一个人的成本30两银子也不够。按照50两算,20万人是1000万两。这笔钱你打算怎么出?” 杨潮询问道。 杨潮已经按照最低要求计算了,泰塔尼克号那样的游轮三等舱最低级的票价也要3英镑一张,那还只是欧洲到美国的,欧洲到中国显然路途更远,10的票价都未必够,恐怕要称作最差的客轮。 即便这样,也是一笔巨款,不过杨潮相信尼古拉拿的出来。 “借款,用税收向英国人借一笔专用贷款。” 杨潮笑道:“既然借钱,还不如向我借呢,英国人对沙皇家族可不太友好。” 杨潮始终强调英国国王拒绝沙皇流亡那件事。 尼古拉大公点点头:“也好。” 杨潮道:“那就这样办吧。就看你们能号召多少人回来了。” 杨潮对此很不看好,相信他们能招回来十万人,就算幸运了,至少有一半还是女人。 ———————————— 第150票加更。大家大胆投啊,存稿还多着呢。 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