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零二章 书剑邪僻一网尽,可保国泰三十年(十六) (第1/1页)
湛甘泉听得这话脸色猛的变了数次,他几次张口想要说些什么。 但终究是化作了一声长叹。 “您即便是不同意,诸家学派难道都不同意么?!” 说着,张小公爷倒去残茶重新冲泡。 身形依旧是行云流水,姿容依然赏心悦目。 “请茶。” 清清淡淡的一句,只是心境已不同…… “庠序教谕部已经安排您明日第一个经筵辩讲,何去何从皆由您决定!” 说着,张小公爷微笑着端茶送客。 湛甘泉沉默了一会儿,终究是一声长叹起身而去。 踏着夜色走出了草庐,湛甘泉拒绝了弟子搀扶上马车。 他选择了直接安步当车,缓步走在回宅的路上。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湛甘泉背着手,缓步走在这官道上。 嗓音低沉而带着飘逸的韵味,咬字抑扬顿挫。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弟子们跟在湛甘泉身后垂首缓行,虽不知道为何老师出来后如此。 但没有人敢问,只是默默的跟随着。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春夜清风起,吹散流云。 一轮明月于天际,幽幽月光洋洋洒洒而落。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湛甘泉负手而行,那苍老的声音渐渐的大了起来。 抑扬顿挫中带着慷慨激昂,横烈向前悍不畏死之豪侠之气!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诸弟子们无人敢问,老师为何吟诵周易·系辞下·二章》。 他们只是低着头,亦步亦随的跟着湛甘泉前行。 “……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念到了最后,湛甘泉昂首而立仰天长啸! 对于如今儒家诸学派的问题,其实湛甘泉何尝不知道?! 这一切他心知肚明,甚至自家学派也并非是完善的。 明代心学的两大流派,一者为王阳明的“致良知”为主。 而另一派则是以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为代表,是为“广派陈湛理学”。 在看到信函的第一时间他感到的是恐惧、是震惊,但历经与张小公爷这一番对话。 再自己沉静下来,忽念起玉螭虎所言的那篇易经》。 湛甘泉顿感念头通达,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回过身来,对着身后的弟子们轻声道:“为师无事!踏月而行,亦是别有野趣!” 变则通,不变则死! 如今的儒家学派,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于激变中的大明帝国了。 阔且,当年董夫子就没变过儒家么?! 到了他们陈湛心学这一派,难道就没有动过儒学么?! 若是没有的话,儒家如此多的学派又是怎样衍生出来的?! 想通了这点,湛甘泉便念头通达了。 走过了官道,与几队巡夜的更夫武侯见过礼。 夜游回宅的湛甘泉很快的回到了自己的宅院中,关上了书房的门后边开始研墨铺纸。 “汝德,明日经筵辩讲便由你代为师出讲!便用此稿!” 大弟子吕怀吕汝德半响后,被湛甘泉唤入了书房中。 躬身接过了湛甘泉递来的稿子,吕汝德猛然的一抬首:“恩师,这……” “莫犹豫了,便照此念便是了!” 吕汝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恩师三思啊!如此一来,我白沙学派之名……” “汝德啊!你还未听懂为师沿途所言么?!” 湛甘泉的这话让吕汝德脸色不由得一下子就白了,颤颤巍巍的抬起头来愣愣的看着自己的老师。 “恩师……” “莫要多言,照此念完便是!” 湛甘泉一摆手,轻声道:“若是事有不济,便言道乃为师所迫便是了。” “弟子不敢!”吕汝德再次拜下,将头磕的“邦邦邦”直响:“弟子,谨遵师命!” 湛甘泉倒是念头通达、开始转风了,但这京师里的其他学派可未必都念头通达。 一家家的学派内部吵翻了天,有人低头认命亦有人拂袖而去。 有人不屑为伍,亦有人兴致勃勃。 还有人怒发冲冠的,相约师友明日要去礼部、去庠序教谕部大闹一番! 天色渐渐亮了,京师皇城的大门“吱呀呀”的缓缓打开。 今日没有早朝,所有的国朝重臣们全都早早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