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三章 终于能修炼了?(2) (第1/1页)
常晟自然知道类似蒋松阳这样年龄的年轻人的想法,轻声说道:“咱们华夏的国情,你们三个人也是知道的。 咱们华夏从古至今都是强调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且在官场上、战场上也更加崇尚谋略、智慧。 就算咱们现在的军队也是参谋长作为指挥首脑,再比如咱们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当你们看完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谁?作者最为推崇的又是谁? 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武力冠绝三国的吕布么? 不是…… 还是‘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不,统统都不是。 而是诸葛亮、曹cao、郭嘉、周瑜等人。 和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中的那种奋战在第一线的英雄不一样,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纯智谋型的人物,论实力他只是一个书生而已。 而‘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cao,还有吴国大都督周瑜,都是深入人心的角色。 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也体现了咱们华夏文明中对谋略、智慧的看重。 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主要和华夏内外的古代战争历史有关系。 华夏相对外国来说,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战争的规模都十分巨大。 从战国时期开始,华夏的战争动辄就是出兵十万以上。 公元两百多年的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百万兵士级别的战役。 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战争规模非常小。 我举个例子,亚瑟王统一英国的时候,只用了几百个士兵。 到了城堡时期(公元九世纪前后)之后,虽然国家间也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更多的是在分封的领主之间,各个城堡相互攻伐,占领土地与人口。 而就算是这些战斗的规模,也依然徘徊在数百人到千余人之间。 中世纪的最后一次战争,英法百年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法国也仅仅投入了六万人。 要知道,个人的力量,人数越少则越为凸显。 人数一多,个人的力量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在几十、上百人中,一个武力拔群的人,那肯定是非常厉害了。 但数十万人级别的战斗中,除非是超凡者,不然个人仅凭力量能做到什么? 反而是智谋的效果更好。 更别提古代超凡者的数量非常稀少,而且一般会有敌对方的超凡者制衡了。 除去演义小说中类似吕蒙的转变,我国古代对将领的称赞与奖赏,也更多是在军略上、战术上,而非个人的实力。 正是因为战争规模太大,所以才导致将领的个人实力效用有限。 西方古代,长久以来的小规模战争中,形成的对个人实力的崇拜,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根源。 随着现代战争形势的改变,个人的力量越发的渺小,不过这种积淀经过演变,形成了现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 最后再来说下离咱们非常近的岛国,他们就是一个非常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