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回御寒三策 (第2/2页)
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调味等,虽然已经经过了上千年,也经过了无数演变。 但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变,那就是用火烧锅,以油、汤等为媒介,投入各种食材。 火锅最早的叫法叫“古董羹”,古董羹跟古董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是食物投入汤中时发出的“咕咚声”的谐音,这就是最早的火锅。 于是,熊晨飞在营帐内立下了数十口大锅,就把辣椒、羊rou、羊杂还有马rou、萝卜、白菜、马兜铃这些食物投进去。 渐渐地香气四溢,士兵们第一次吃到这些热腾腾的火锅,虽然有点辣,但很快身上和手脚就暖和了… ◆◆◆◆◆◆ 熊晨飞的第二种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知识再加上左潇的医术后一起研究出了十多道治疗冻伤的方子: 第一种就是把生姜、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第二种就是将橘子皮煎水后洗擦冻疮部位,对治疗轻度冻疮效果也很好。 第三种是取狗油或者蛇油涂抹,对普通和重度冻疮效果很好。 第四种是将将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后,涂冻疮患处能消炎、镇痛、去痒。 第五种是选取桂枝6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红枣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第六种是将辣椒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处,每日1次,连用五天。 第七种是取辣椒和麦苗按1:2的比例切碎混合,加水适量煮沸3分钟,去渣,趁热用棉花蘸药水洗患处,每日一次。 如脚冻疮,可泡脚10分钟,此法用于冻疮未破者。 第八种是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 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第九种是将山楂1枚置于火炉上烧熟变软,稍冷后搓成泥状涂患处。 同时将患肢置于火炉上方烘烤,边涂边轻揉患处皮肤,直到楂泥变干,洗去楂泥即可。 第十种是桂枝50克,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各20克,加水3000毫升,煎沸。 稍冷却后即将患部浸于药液中,每日浸泡3次,每次20~30分钟。 并用药渣揉搓患部,每剂可连用3天。一般用药10天以内,红肿、痒痛消失。此法简单、实用,且不容易复发。 第十一种是将萝卜切片,用炭火等热源烘软,贴在冻疮患处,继续烘烤,距离与热度感觉舒适为度。 过不了几分钟冻疮处有发痒的感觉直至肿消失。 第十二种是将大蒜剥皮捣烂如泥,放在烈日下曝晒至温热,每天在生过冻疮的部位涂抹4-5次,连涂4-5天,可不再有冻疮。 第十三种是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 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最后,熊晨飞将这些方子交给随军医官按照士兵冻伤的轻重程度分别处理,士兵冻伤的情况果然好了很多。 ◆◆◆◆◆◆ 熊晨飞应对士兵冻伤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给士兵配备“手套”… 要知道,虽然在古代在各种典籍中并没有发现有手套的出现,但古代还有丝绢菱罗缝制的手套。 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 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 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 为此,熊晨飞叫陈宫在后方采购了大量的羊供应官渡前线的龙之团。 当然,羊rou和羊杂主要为将士们食用,羊骨头熬汤,羊油则用于给士兵治疗冻伤。 羊皮则被后方的能工巧匠们按照熊晨飞的设计制作成了有五个指头形状的现代手套。 有了羊皮手套的保暖,士兵们在极度寒冷的气候下不但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抓握武器也更加有力。 在熊晨飞这御寒三策的帮助下,龙之团士兵在冬天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