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回呼风唤雨 (第1/2页)
时间又过去了近两个月,江南的大旱还是没有缓解的迹象,就这几个月涌入龙之团的灾民就已高达一百五十万人,相当于龙之团原有人口的近六成,即使富庶如龙之团也有点扛不住了。 更重要的是如今已经深秋,再不下雨或者下雪的话就将严重影响来年的春耕和播种… 与此同时,寿春城也开始流言四起…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红色代表了大汉,就是因为熊晨飞斩杀了那条大赤蛇,破坏了汉家的国运,上天震怒这才降下了地震和旱灾… 熊晨飞听到这种谣言也是哭笑不得,这种荒谬之言也只有这个时代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才会相信。 不过,他暗忖这种谣言的快速传播肯定事出有因,想必就是孙权或者曹cao这两个和自己有着直接利益纠葛的势力才会暗中散布。 于是,熊晨飞一方面命令巡防营和谍报营理清谣言传播的源头,加紧排查搜捕城内的敌方细作。 另一方面,熊晨飞决定利用自己从后世学习的知识尝试在这个时空搞一次人工降雨… 。◆◆◆◆◆◆ 在寿春城冠军侯的书房中,熊晨飞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参加此次会议的只有贾诩、庞统、徐庶三个谋士和张郃、高顺两员大将以及自己的妻子陈艳和岳父陈仓。 而另外一个妻子左潇则有孕在身没有参会。这些都是熊晨飞绝对信任的核心成员。 熊晨飞首先表明了他想祭天祈雨的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但当他说到自己祈雨的方法时登时引起所有人的轰动。因为熊晨飞想要使用的方法有点不一样… 他想用的方法主要源自于他以前偶然在《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 “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 这是我国最早的实施人工降雨的记载了。 这场“祈雨”蕴含科学原理就是降水首先需有凝结核和足够的饱和水汽。 其次,崖上,渊中,在局部较封闭地形,通过燃烧木材使得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 再加上,气温降低,水汽易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 同时,熊晨飞也知道在他那个时空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 古人的人工降雨方法首先要筑一个高台,“作法者”手持特别明亮的宝剑和八卦镜对准天空的某个方向做各种奇异的动作。 其实这是一种刺激“含水云层”产生摩擦的做法。 古人在人工降雨时请壮汉擂鼓敲锣。这方法是为了让声波刺激云层产生摩擦。 正是由于光波和声波的刺激,云层中才能产生电,正负电荷又产生水。 要知道,降雨看起来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然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已成为过去。 如今人类也可以“行云布雨”了,这就是人工降雨。 我泱泱中华的先民在很早之前就有过人工降雨的记载,而进入现代后首次实现人工降雨的科学家,却是杰出的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 欧文朗缪尔十分理解干旱季节时农民盼雨的心情,他经过深入地研究,终于搞清了降雨的奥秘。 原来,地面上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点直径只有0.01毫米左右。 这些微小的冰点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 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滚落下来,这就是降雪。 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到云滴,云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 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度的暖区就融化为水滴,这就是雨。 但是,有云未必就下雨。这是因为云中冰核并不充沛,冰晶的数目太少了。 当时,流行着一种观点:雨点是以尘埃的微粒为“冰晶”,若要下雨,空气中除有水蒸气外还必须有尘埃微粒。 这种流行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对人工降雨的实验与研究。 因为要在阴云密布的天气里扬起满天灰尘谈何容易。 朗缪尔是个治学严谨、注重实践的科学家。 他当时是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副主任。 在他的实验室里保存有人造云,这就是充满了电冰箱的水蒸气。 朗缪尔想方设法地使冰箱中的水蒸气与下雨前大气中的水蒸气情况相同,他还不停地调整温度,加进各种尘埃进行实验。 1946年7月中的一天,骄阳当空,酷热难耐。朗缪尔正紧张地进行实验,忽然电冰箱不知因何处设备故障而停止制冷,冰箱内温度降不下去。他决定采用干冰降温。 固态二氧化碳汽化热很大,在-6度时为365。09焦耳/克,常压下能急剧转化为气体,吸收环境热量而制冷,可使周围温度降到-7度、-8度左右。 当他刚把一些干冰放进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无比的景象出现了:小冰粒在冰室内飞舞盘旋,霏霏雪花从上落下,整个冰室内寒气逼人,人工云变成了冰和雪。 朗缪尔分析这一现象,认识到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蒸气的作用。 温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之后,他不断调整干冰的量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