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一鼓而下 (第2/2页)
隽的感慨也是连连点头。世事无常,谁能想到黄巾主帅这么死在了一堆石头的下面。 眼看着大局将定,困守内城的黄巾贼是瓮之鳖,收拾他们是迟早的事情。朱隽等人这时才将注意力转到了其余三门的黄巾贼身。从俘虏那里得知,北门的韩忠如今被困在了内城,而南门跟西门的黄巾贼已经乘着官军攻城的时候离开了宛城。 朱隽连忙下令曹cao、孙坚率部追击,务必将逃走的黄巾贼消灭。曹、孙二人连忙领命。眼下刘福已经立下了击毙贼首的大功,他们要是不再努点力,将来论功行赏的时候肯定要刘福少得多。 刘福也不打算跟他们二人争功,清点了一下自己手头的人马,骑兵攻城用不,再加太史慈已经立下不少的功劳,所以五百轻骑并没有受损,损失严重的是步兵,一千铁甲兵死伤了三成,不过典韦争了个先登的功劳,也算是没做亏本买卖。 没有让典韦带人参与城的巷战,刘福让典韦带着人去占领城粮仓,自己则跟着朱隽往宛城的内城走。来到内城外,看着站在城头的新任黄巾主帅,刘福总觉得那人看着有点眼熟,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望着城外黑压压的人头,韩忠的心里不由一阵绝望。之前赵仲说得太好听了,什么城高池坚,什么粮草充足,敢情都架不住官军一次总攻。赵仲死得倒是轻巧,一死百了,却留下自己这些人活受罪。 朱隽没有命令马攻城,在他看来,眼下大局已定,城还在顽抗的黄巾贼要是战死要么逃走,没有第三个选择。因为黄巾贼是叛逆,所以朱隽不打算要俘虏。 不过因为城外的攻城云梯还没有运来,朱隽倒是想听听冲城头被人用竹筐顺下来的一名黄巾贼打算对自己说什么。 “这位将军,你们赢了,我们黄巾败局已定,只是请将军看在天有好生之德的份,允许我等投降。” “想投降” “只诛贼首,余者免死。”有人不等朱隽把话说完抢先开口道。朱隽不满的看了一眼插话的刘福,考虑到刘福的身份,喝斥的话没有出口。又有秦颉、庞德公等人轻声劝说,朱隽这才满心不情愿的对正眼巴巴望着自己的黄巾贼点头说道“只诛贼首,余者免死。” “多谢将军仁义。” 等黄巾贼回内城,朱隽才忍不住问刘福道“殿下,黄巾贼皆是叛逆,为何要允许他们投降” “将军不会是打算将这些黄巾贼斩尽杀绝吧”刘福惊讶的看着朱隽问道。
“乱成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朱隽冷冷的说道。 “可这宛城内至少有十几万黄巾贼,除了已经死掉的,逃走的,至少还有五六万,都杀了将军准备让宛城血流成河吗” “这些黄巾贼是叛逆。” “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黄巾贼都是被裹挟的,一开始也只是普通百姓。只是遭到了黄巾贼的洗劫,这才不得不选择了从贼。我觉得那部分黄巾贼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的。更何况将军,杀俘不祥啊,秦时的白起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兵,西楚霸王项羽巨鹿坑杀秦兵两万,可结果他们有一个是善终的吗冥冥之自有报应一说,将军算不为自己考虑,也总要为自己的后辈儿孙考虑一下吧” 虽然孔夫子曾经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神鬼之说,在古代还是很有市场的。刘福的后半句话说动了朱隽。如刘福所说,朱隽可以不在乎自己个人的安危,却不能不考虑自己后辈儿孙的将来。 “可是这一受降,五六万的俘虏如何安置” 刘福闻言连忙解释道“所以我才说只诛贼首,但凡是黄巾贼里的头目,不管大小,全部都要死,至于剩下的,只要没了领头人,保证他们不被饿死,想必不会有人敢跳出来闹事了。” 朱隽点点头,算是认同了刘福的解释,随即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如何安置那些俘虏,把他们继续留在南阳恐怕不会被允许。” “那是当然,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他们终究是从过贼,原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我建议把他们押送去边境,正好我大汉边境的汉民太少,把他们押送过去可以增加我大汉百姓与外族对抗的实力。” “这事我恐怕决定不了,还需要奏报朝廷,由朝廷定夺。”朱隽想了想,对刘福说道。 “理当如此,不过我估计朝廷不会反对。” 城外的人在商量如何处置黄巾贼,而城内的韩忠在听完手下的汇报以后,脸色顿时苍白。只诛贼首,谁是贼首正是他韩忠。感觉身边的人看向自己的目光有些不怀好意,韩忠急声喝道“都不要计了,这是官军的离间计,为的是让我们自相残杀。大家想想,官军的话可信吗算他说只诛贼首,可这贼首只是单指我韩忠吗你们这些人难道不算贼首了吗” 韩忠的话让其他人都稍稍冷静了一点,虽然不敢保证韩忠的话一定对,可也不见得没有道理。官军没有指名道姓,万一等大家伙投降了以后再翻脸,到时候连反抗的本钱都没了。 “韩帅,那你说眼下怎么办” “突围,必须冲出去,只有冲出去我们还能有活路。孙夏、刘辟、龚都那些王八蛋都能突围出去,我们凭什么不能突围出去。马去办,趁着官军还没有把云梯调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迟了什么都晚了。” 见到身边的人各自分头准备突围,韩忠的心里微微松了口气,他是真担心刚才身边那些人对自己下手。不过现在,还是先保命再说吧。叫过自己的心腹,韩忠低声吩咐了一阵便匆匆的走下了城头。 内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朱隽等人没有见到贼首披发跣足的出城投降,反倒看到一群黄巾贼嘶喊着杀了出来。 黄忠一马当先,当即带人迎了去,双方混战在了一起,朱隽带着秦颉、庞德公等非战斗人员迅速后退,刘福见状边退边让人大喊“只诛贼首、余者免死。” 只有没了活路才会选择拼命,没有成为黄巾贼前的老百姓在听到官军的呼喊以后,心里再也兴不起跟着头目拼死突围的心思,纷纷扔掉手里的兵器,双手抱头的跪在了地。顽抗的黄巾头目被官军尽数杀死,混在人群的韩忠见势不妙,当即打算逃回内城,结果刚一转身,一枚箭矢穿喉而过,韩忠手捂咽喉,不甘的倒在地,挣扎数下之后再没了动静。 黄忠放下手的硬弓,吩咐身边的官军道“继续喊,让城内的黄巾贼出来投降。” 贼首被杀,彻底瓦解了内城黄巾贼的抵抗意志。在官军一遍又一遍的喊话,黄巾贼纷纷走出内城向官军投降。接到朱隽严令的官军将躲在黄巾贼的头目一一甄别出来,尽数斩首,而失去了头目的黄巾贼,如刘福所说的那样,乖乖的待在俘虏营内,忐忑不安的等待着自己不可知的命运安排。 宛城战役的结束,意味着席卷大汉八州的黄巾之乱被平息,剩下的小股叛乱已经对朝廷构不成威胁。逃出宛城的两支黄巾贼,一支逃进了伏牛山,另一支则彻底成为了流寇,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