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一章 与瑶人定约 (第2/2页)
需要立宪制,定法度,行选举,开民智。若一切皆有章程可依,事事皆有法度可循,人人皆有参与国事治理之才能和意愿,这样的国家当然可以维持下去。” “依我看,宪制、法度固然必要,选举也是应该,不过当务之急,却是开民智。琦儿你描绘的这种国家,别的不说,就是我们这些自认为瑶人首领,有一些见识的人,尚且感觉闻所未闻,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若不能开民智,革民风,这等新国家,断是不可能延续下去的。” “对,盘叔这提议,我也特别赞成。我是汉人,熟读经史,最近一段时间,经与大人、大小姐交往,却越发迷惑了。圣人书中,其实早已提及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治必称三代,贤必颂尧舜,制必推禅让。可是,有夏以来,豪人贵族,却以天下为家,自秦汉而降,**之势更是一朝强于一朝。为了一家一族独占举国之利,哪个朝代不是极尽愚民之能事,更是篡改圣贤之书,专务夸赞帝制,论证君权神授。芸芸生民,或者读不了书,世代愚顽,或者举族接济,勉力读书,读的却是为帝王gongsongde之书。如此一来,举世皆认为,君乃国之必备,帝王即是国家。大人所言,建立没有帝王的国家,让各族共治共享的国家,首先便要启民智,变民风。这个任务,在广西僮瑶各族中先行先试,却有优势,反而在中原腹地,难有进展。何故,在中原,帝制、王权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且朝庭尚属强大,稍有对帝王不逊之言论,便会遭查禁。僮瑶各族,在大明不被当臣民善待,在黎、寮各国,却又被当成异国之民歧视,颠沛流离固然令万千族民愁苦,却也使得僮瑶各族之民,帝制、王权思想薄弱,求新求变求安稳生活的yuwang更强。兴教育,启民智,变民风反而更容易。”袁承志侃侃而谈,令在座的瑶人首领们,不断颔首。 “哈哈,承志,你这思想转变很大啊。我以前还很担心,你不能接受我和苗苗的一些思想,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有点多余了。” “唉,大人,此前知道家父之经历,这次又经历王府当街劫人之事,我也算是想明白了。大人、小姐给我看的那些批判帝制、王权的书,字字句句,皆是至理,若要真正令天下百姓,过上长久安康稳定之生活,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不落入兴衰轮回,首先就要废除帝制,实行共和。但共和之治,却需要有诸多人才,共商共议,以现在僮瑶各族民众之智识,尚显不足。”说到这里,袁承志歉意地看了一下在座众人,抱拳道,“众位,承志言语唐突,尚乞见谅。” 盘金成笑着说道,“袁贤侄不必如此,我等也有自知之明。”说着,他便向在座诸人,详细介绍袁承志的身份,以及袁崇焕蒙受的冤屈。 这些瑶人首领,别看一个个对朝庭并不怎么在意,但听得袁崇焕为国捍敌,却蒙冤受刑,西市凌迟。袁承志还未成年,便被流放广西,成为罪身,便都站了起来,向袁承志抱拳道,“公子烈士之后,又有过人见识,令我等敬仰。” 黄子琦见状,便将话题继续拉回来,“岳丈和承志,都提到要先启民智,这也是我欲送瑶人第二件大礼,便是在瑶人村寨,与我思明村寨一样,建学校,办教育,启民智。现在思明府的学校运营,已经有一些经验,第一批士子,再过一段时间,便可派往各地任教职,这次二叔与芸妹北上,也要邀请一些中原士子,来广西执教。我们在思明府的教育,推广到思明府外僮瑶各寨,我相信不出十年,定可在广西十多个府县,令民风大变。” “黄贤侄,你说的办教育之事,我举双手赞成,不过我却不赞成在瑶人村寨办教育。一来,瑶人村寨,大多藏于深山,地处偏远,且各村寨规模很小,若一村一寨皆办教育,耗费大而功效小。二来依刚才大小姐分析,大明已经到了快要分崩离析的地步,虽然我们暂时还不宜与大明朝庭直接为敌,但大厦将倾之时,我等居住之地汉瑶僮杂处,流官、土司交错,却是最易受祸乱波及之地,一旦事态有变,又岂能安心教育。所以,黄贤侄有心助我们瑶人启民智,办教育,莫如就在思明府办,我们瑶人村寨各选童稚少年若干,送到思明府就学。这样,不但更有利于大人办学,而且一旦广西北部诸府乱起,我们瑶人子弟,也有个好的避难场所。”邓姓族长邓元毅,在仔细听了几人对话后,站起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对,对,邓老弟这话说得中肯。虽然我们愿意听众盘老大和黄贤侄的提议,不发动叛乱,不直接与朝庭对抗,可是我们所居之地,确实是易乱之地,即使我们不挑衅,朝庭、官府和北来豪强富户,也会制造事端。在大乱将起之时,恐难为学校避一片安宁之地,送子弟到思明府学习,反是上策。”周姓族长周龙兴也站起来说。...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