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七章神通鬼 (第1/2页)
“年轻人,做事留三分,日后好相见……还是不要这么盛气凌人的好吧?”王元轻轻推开了剑刃,仿佛那就是一根破铜烂铁一样,原本锋利的刃口根本就无法让他损伤一丝一毫。 沐清扬眉头开始皱紧,他知道,这是遇上对手了! 在冥界,“神通鬼”这一群体可谓赫赫有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原本就是邪道妖僧死后的亡魂所化…… 一般人学佛学道,恐怕最有兴趣的就是神通,而且因此很多人得了神经病。还有的人搞成一脸乌气,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以为这就是神通。这些事有没有灵的呢?有时小事非常灵,大事保证不准,因为这是非正神通也。神通的生起有修通、报通、依通、鬼通、妖通五种。因为修行做功夫,走戒定慧的路子而得的神通是修通。 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行,这一生生来就带来的神通是报通。有一种鬼眼,他可以不用翻什么眼珠、眯眼睛的怪相,随时可以看见鬼,这就是过去世修行感得的报通。 神通鬼一般生前最有本事就是利用鬼通来迷惑世人,并且以此练就一套阴神把戏,用来收徒授业。鬼通是把灵鬼附在有鬼通的人的意识上,而他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是得了道。这一类的人很多,不过只要有正经的修行者念动真言,他则必然法力全无,这就是所谓鬼通。 至于妖通则是非人之类附在人身上就是,妖通要比鬼通的力量大,但大多不受控制而且时灵时不灵,往往不太靠得住。这种神通是住家仙和野仙们常用的手段,有时候也会被邪魔歪道所利用。 言归正传,话复前言。 作为神通鬼,王元本身并不在乎沐清扬,他所畏惧的是积聚了万千冤孽戾气的钟馗。这个三界敕封的正牌鬼神噬鬼无数。自然也就正克制了妖邪鬼魅的神通,所谓神鬼怕恶人,巧的是这位钟大元帅不但继承了儒家浩然正气贯通三界,更吸收了相当多的冤孽戾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也就成了所谓神鬼皆惧的“大恶人”。 到了王元这种级别的神通鬼。他几乎就是鬼王一流,非但单论法力不弱于身处妖魔级别徘徊的沐清扬,而且要是在幽冥界动起手来,恐怕占得了地利天时的王元还要压上沐清扬一头才对。 有着莫大法力作为后盾,自然就不会在乎一把利器的威胁,毕竟眼下鹿卢剑不过是一件上品法器,远远达不到上古神兵的程度,能被王元可以轻轻拨开也就不算奇怪了…… “小伙子,你要知道……我是给你家元帅钟老爷面子,至于你这里……不客气的讲,小子……你还太嫩了!”王元很自信的拍了拍胸前那些不存在的“尘土”,颇为不屑地说道。 这时候,拿多已经被放了下来,王元把这个小鬼往沐清扬怀里一放,然后做了个送客的手势说道:“请吧?” 沐清扬双眼和脸上开始变得通红——他并不是感到羞愧,只是在内心的嗜血状态激发然后又被佛门真言强压了下来,那暗地里翻涌的气血让他几乎控制不住想要动手,但是最终还是硬忍了下来。他现在要把拿多安全带到何载明身边,眼下可不是好勇斗狠的时候。 “哼!” 重重哼了一声,沐清扬大踏步走出了门口,身后传来一阵哄笑——他知道,他这样其实就已经算是服软认输了。 这样子回到莲花台时,何载明自然是千恩万谢,就连谛听也用欣赏的眼光看了看沐清扬,这可是件稀罕事情——要知道自从地藏离开,这个忠犬可是一直没给过沐清扬好脸色…… “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那些降教的神通鬼起冲突的缘故?”沐清扬暗暗嘀咕道。 “老何,你的暴毙而亡恐怕是被人算计了……”沐清扬送何载明出门时还是忍不住把实情说出,提醒他道。 “我知道……” “嗯?” 这下子沐清扬反倒有些纳闷了,他完全想不通这个男人的想法,难道他就不觉得憋屈?还是用这种平淡的口气在回答,好像他的死就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生死由命,孤身一人奋斗这么多年了,临了有个儿子陪我,我已经很满足了!至于那个凶手,我大概也知道是谁……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他到了日子自然也就懂得这道理了,你说呢?” 这时候的何载明像极了一个哲人,不过沐清扬根本不以为然,他还是钟意于“快意恩仇”这样的信条……当然,毕竟他骨子里还是个妖怪嘛! 很多事情,拽出葫芦带出瓢大都是被一条线索慢慢扯了出来的,例如刚刚没过了多久。这位神通鬼王元主动把麻烦找到了沐清扬身上,当然这一次沐少爷可就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他了…… 虽然油锅架好,但是王元却没有把元博置于死地。这其中理由很简单,他不愿意让人认为是他怕了沐清扬。所以沐清扬要抓的人,他反而要保下来。 私下里有人通消息说那个年轻人是新任的地藏代理,王元也只是哈哈一笑了之,他不怕地藏,那个乐呵呵的佛教徒看上去人畜无害。而且作为一个神通鬼。他也有信徒无数,他打心里认为没必要去在乎一个老好人,也就是为此,他才把庄园建立在了莲花台的旁边。 不过他每每想到那个初来乍到的小子曾把剑架上他的脖子,他却会很不舒服……谁知道这小子会不会再找上门来? 所以他计划给这个小子找点麻烦,他让元博做这件事。只要顺利,就可以饶了他的过失,而且即使不成,王元也可以借沐清扬之手除掉这个不肖之徒,反正他已经厌倦总是替元博这个家伙善后了…… 元博是王元的徒侄孙。可以说他们之间会有所联系完全就是个巧合而已。 在元博年轻时候曾是一个皮匠,那会儿还是在清代光绪年间,烦杂的捐税使他的手艺并不足以填饱肚子,所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