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_第0167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167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2/2页)

国家灭了,其城邑土地也顺利并入我们大宋国的疆域。”

    “更何况,姜阳成功复国的话,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手下的臣工党派林立,势力错综复杂,很难拧成一股绳,不似薛国、卫国那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不少的臣子还是终于他们的公室的。”

    “寡人听闻,姜阳只有一个孩子,不过四五岁的孩童。姜阳若是暴毙的话,一个小孩子能控制得住局面吗”

    听到这话,张烈不由得感慨万千,看来宋君偃果真是成长了不少,都可以驾驭这些厚黑权谋之术了。

    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以互帮互助为理由,宋国大肆向薛国、鲁国、滕国和卫国这四个盟国安插忠心而有能力的大臣,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各盟国的地方,都有亲近宋国的势力。

    战国乱世,其实是不忌讳这种事的。秋战国时代各国都沿袭了上古遗风,不说对于臣子没有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到别的国家做客卿,走的时候还要好吃好喝地招待着。

    若是被查出这个大臣是细作,来打探报的,所在的国家也不能立刻处死他,也不能虐待他,只能是把这个大臣遣送回国就算了。

    这个时代对贤才都是宽容的。

    如果说礼贤下士之风哪个时代最为盛行,莫过于秋战国了。

    不说是安插这些臣子和将领去别的国家,就算是一国之相邦,也能交换的。

    譬如历史上的张仪,张仪去到魏国做相国,原来的魏相公孙衍就去到新郑,做了韩国的相国。苏秦更牛掰,直接腰佩六国的相印,名义上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相国,虽然没有实权,但是这个名头还是很唬人的。

    那些传承了千百年,与国一体的公卿大夫们,是真正的世家大族、贵族,所以他们对于像张仪、苏秦那样登堂入室,成为一国之相邦的人其实也不是很看得起的。

    相国的权力是很大没错,但是受到的钳制也不少,若是没有国君的鼎力支持,那么相邦都不是

    看看商鞅、吴起这些人的下场就知道了,没有了秦孝公的庇护,商鞅就被车裂了,吴起也差不多,楚悼王一死,在会葬的那天他就被杀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可悲极了。

    绕是如此,大家对于成为相国还是有很大的的,毕竟权力很大,地位也仅次于国君一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反正在秋战国时代,列国之间交换大臣、质子的事是很普遍的。

    交换质子,就是为了国家的邦交大事,将君王的子嗣送到别的国家作为人质。做质子是非常危险的事,秦昭襄王曾经将太子入质魏国,结果抬棺回国,后来的秦庄襄王和嬴政都曾经作为质子,入质赵国。

    就连现在的魏国太子魏嗣,也曾经在秦国做质子。

    入质别的国家的公子,一般都是不受宠的公子。也有太子和一些受宠的公子,这些质子入质的都不是敌国,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毕竟在这个朝秦暮楚的战国乱世,谁也不知道今的盟友,明天会不会成为死敌

    至于交换相国的事就更多了,公孙衍入韩国为相,是想合纵三晋,抗衡强秦。张仪入魏国为相,也是想要增加秦国在魏国朝堂上的影响力。

    当然了,这些顶级的纵横家们都做到了。

    宋君偃采用张烈的谏言,先霸诸侯而后王天下,绝对是深谋远虑的。

    以宋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虽然已经跻一流强国的行列,与韩、赵、魏、燕可以相提并论了,无论是人口、疆域、兵力和富庶程度基本上持平,但是宋国的根基远没有这四个一流强国深厚

    宋国还是后起之秀,在一流强国当中,综合国力弱于赵国、魏国,却略强于韩国、燕国,可是宋国这才刚刚经过变法,军队的战斗力极强,可是在人口和富庶方面还是比不上其余国家的。

    这就是所谓的底蕴了。

    诸如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些国家,即战国七雄,他们都经过几代人,乃至于几十代人的励精图治,不断的积累和经营,这才奠定了现在的疆域和国力。

    但是宋国呢

    宋国也立国七百多年了,是周天子分封之初分封的国家,历史悠久,但是宋国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加上周王室若有若无地提防,忠于周天子亦或是诸姬的国家都位于宋国的周边,钳制着宋国。

    其缘故嘛,无非是宋国承袭前朝殷商,而大周又是篡夺了大商国的江山的,所以心怀忌惮。

    当年的武庚之乱就是如此。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举兵,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支持,若不是周公的话,或许武庚在当时就灭掉了周朝,复辟殷商的基业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