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351章 英雄迟暮 (第2/2页)
子铺,那就不同了。 朝廷只需要将赈灾需要花费的钱财,交给交子铺。 派遣快马,拿着交子铺开具的交子,去当地交子铺直接提钱,用于赈灾。 可以避免中途的车马损耗,以及耽误的时间。 还能防止地方上的官员层层克扣。 不仅如此,一旦地方上赈灾的时候,缺少粮食,朝廷还可以委托各地的交子铺,从各地收粮,运送到受灾的地方。 一应军饷的发放,以及边疆军需的供应,也可以借助交子……” 寇季洋洋洒洒,给寇准讲解了许多交子的好处,从军政到民生,皆有涉猎。 他可不是慕崇等人,对交子的了解,还存在在表象上。 寇准听着寇季的讲解,越听眉头皱的越深。 寇准若是听不懂还好,偏偏寇季讲解的很直白,他也听懂了。 正是因为听懂了,他眉头才紧皱在一起,迟迟不能舒展。 寇季所说的那些交子铺的好处,他能够理解。 可一旦朝廷借用了交子铺做事,那么交子铺逐渐的会成为一个影响大宋方方面面的大衙门。 纵然交子铺中没有官员,交子铺内的管事、掌柜的等人的地位,也不输给衙门里的那些官员。 一旦交子铺铺设到了整个大宋,交子铺称之为外庭,也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一旦朝廷采用了交子铺做事,那么许多原有的理政方式、方法,将会被全面推翻。 朝廷必须重新拟定出新的理政方式方法。 这对寇准而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寇准理政多年,早已习惯了朝廷现有的理政方式,猛然的变换一套理政方式,他有些难以应对。 破旧迎新的魄力,并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寇准皱着眉头,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寇季、赵祯二人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盯着他。 赵祯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远比寇准快。 足足一个时辰后。 寇准缓缓回神,目光落在了寇季、赵祯二人身上,神色格外复杂。 寇准没有再说一句话,长叹了一声,背负双手,略显苍凉的离开了交子铺的三楼。 赵祯看着寇准离去的背影,心里莫名的泛起了一丝酸楚,“太师这是……怎么了?” 寇季沉吟了一会儿,长叹了一声道:“老了……” 寇季能清楚的感受到,他刚才的一席话,对寇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寇准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寇准在得知了他可以借用交子这种新兴的东西,将施政变得更便捷以后,难免会生出一丝英雄迟暮的心思。 寇季看向赵祯,道:“你回宫去吧。回去帮我陪一陪我祖父。” 赵祯没有犹豫点点头。 寇准驱散了那些纨绔们、官员们,他们出去以后,一定会将交子铺的东家是赵祯的事情宣扬出去。 在赵祯没有主动撤出交子铺的份子之前,不会再有人到交子铺里找麻烦。 赵祯也无需继续待在这里。 寇季对赵祯拱拱手,“有劳了……” 赵祯点点头,在陈琳陪伴下,离开了交子铺。 交子铺里那些身穿便衣的御前卫,也跟随着赵祯悄然离开。 交子铺的存钱生意,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开,而停歇下来。 反而变得更加热闹。 一千贯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是三两个时辰就能处理完的。 越来越多押送着钱财的车马到了交子铺前,让交子铺变得更繁华。 寇季却没心思再关注,他心里在担忧寇准,害怕寇准被他下的猛药给刺激的一蹶不振。 寇季在交子铺一直待到了傍晚,等所有的钱财全部存进了交子铺里以后,才悄然离开。 一千万贯钱财存入交子铺,将会吸引天下所有人的眼球,交子铺只要以后不作死,蓬勃发展是必然的。 慕崇有意在樊楼里举办一个庆功会,邀请寇季去,寇季委婉的拒绝了。 回到府里。 步入正堂,寇季一脸意外。 只见原本应该在宫里的寇准,正躺在正堂里的火盆前假寐。 寇季狐疑的步入了内堂,轻声呼唤,“祖父?” 在寇季的呼唤下,寇准缓缓睁开眼。 寇季疑问道:“祖父您不在宫里,怎么回府了?” 寇准面无表情的道:“在宫里待着难受……” 寇季一脸愕然。 寇准瞥了他一眼,哼哼道:“老夫自己有孙儿,还不需要旁人的孙儿忙前忙后安慰老夫。” 寇季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哑然失笑。 他原以为寇准是待在宫里不自在才回府的,却没料到,是得到了他叮嘱的赵祯,在宫里表现的太热切,让寇准有些受不住。 “祖父且稍等,我去弄些酒菜,咱们祖孙好好聊聊……” 寇季拱手一礼,退出了正堂。 到了厨房,吩咐了府上的厨娘准备了一些羊rou,切成了片,又用一些干货药材做了个汤底,送到了正堂。 没过多久,祖孙二人就在正堂里涮起了羊rou。 吃了几片羊rou,喝了一口温酒,寇准放下了筷子,盯着寇季疑问道:“你弄出那么一个怪物,到底是为了做什么?” 寇准心里不痛快归不痛快,但是对于交子铺的事情,仍旧上心。 寇季嚼着羊rou道:“交子可不是我弄出来的,而是川蜀的商人们弄出来的。 我只是比别人早发现了一步而已。” “目的呢?” 寇准追问。 他不认为寇季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 寇季没有隐瞒,坦言道:“目的是为了推广我工部的一些手艺。” 寇准瞪起眼,给了寇季一个你在戏耍老夫的眼神。 寇季解释道:“许多手艺诞生之初,并不被人们所重视。 一些于国有利的手艺,在诞生之初,大多都泯灭于众,直至消声灭迹。 有些手艺,那怕朝廷大力的推广,也无法让大宋上上下下的百姓们接受它们。 比如毕氏活字印刷术。 从朝廷推广出去至今,已经过了月余,可如今大宋朝内,只有我寇府有大规模的毕氏活字印刷作坊。 其余的印刷作坊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在应用。 大部分人仍旧沿用着雕版印刷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