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698章 昭勋崇德阁 (第2/3页)
姓的长辈都可以。 一般在汴京城内,是用来称呼旁姓长辈的。 朱能倒是有心让寇天赐喊他祖父,但寇天赐有一个身份太大的干爹,多少得必回一下。 不然那就是在占官家便宜。 占官家便宜,那还不被喷死。 朱能瞪着眼睛,十分期盼的盯着寇天赐。 寇天赐眨巴着眼,盯着朱能看了许久,才软绵绵的低声喊了一句。 “阿……阿翁……” “哎!” 朱能听到寇天赐叫自己‘阿翁’,痛快的答应了一声,笑容灿烂。 朱能果断的从怀里取出了一柄镶嵌着各色宝石的小金刀,递给了寇天赐。 寇季瞧着,略微一愣,低声道:“我若没记错的话,这是你此次征战西夏,缴获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小金刀的价值不高。 但持刀之人的身份却很高,无限的拔高了小金刀的价值。 小金刀是西夏野利部族族长传承用的金刀。 朱能在攻打兴庆府的时候,跟野利部族的新族长野利遇乞rou搏了许久,自己挨了几下,才砍死的野利遇乞。 可以说小金刀是朱能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依照武人们的习性,类似的东西他们会自己珍藏的。 赵祯、寇季二人在战后清点缴获的时候,都没有收缴回去。 因为他们知道武人喜欢珍藏类似的东西。 所以迁就着武人。 朱能听到了寇季的话,大大咧咧的笑道:“我有野利遇乞的脑袋就够了。刀子就送给天赐儿玩,等天赐儿长大了,我再去帮他弄一个更好的。” 寇季知道朱能一片好意,不能拒绝,就代替寇天赐谢过了朱能。 朱能开了一个头,其他人自然不能装作看不见。 一个个在寇季和向嫣抱着寇天赐路过的时候,都凑上来送一些见面礼。 即便是他们心里看不惯此事,也得在面子上应付一番。 他们其中一些人给寇天赐送见面礼,那是给寇季面子。 另一些人给寇天赐送礼,那是给赵祯面子。 一家三口一路走到了殿中,有些尴尬了。 吕夷简、张知白二人刚刚跟辽人和谈完,如今还在班师回朝的路上。 王曾依旧在汴京城里坐镇。 寇季找不到个合适的地方站着。 依照他如今西北经略安抚使的十分,站在朱红相交的地方刚刚好。 可他不是一般的西北经略安抚使,他往朱红相交的地方一站,那些个身着紫服的人,一个个都往他身后跑。 寇季找不到地方站,向嫣就更找不到地方了。 寇天赐正式的官职,只是一个七品的太子侍读。 但他头上还挂着赵祯干儿子的名头。 殿内的文臣班列里,没寇天赐的位置。 皇亲国戚坐的地方,向嫣又不好意思去。 夫妻二人犹豫了许久,最后还是一个宦官出面,带着向嫣抱着寇天赐,坐到了皇亲国戚一列。 寇季无奈的往文臣之首一站。 正所谓山中无老虎,寇季称大王。 吕夷简、张知白、王曾三个宰相不在,文臣们没人敢去居于首位,只能寇季顶上。 文武两班站定,皇亲国戚坐定。 赵祯才携手曹皇后,出现在了正殿中。 赵祯原本是吩咐曹皇后去歇息的,但是考虑到此地并非汴京城,兴庆宫正殿也不是垂拱殿,所以就带着曹皇后一起出现在了正殿中。 赵祯携手曹皇后坐定。 陈琳宣了一声。 满朝文武、皇亲国戚,齐齐躬身施礼。 “臣等参见官家……” “臣等参见皇后……” 赵祯极具威严的道:“众爱卿不必多礼……” 曹皇后笑容和蔼的附和了一句。 满朝文武、皇亲国戚,齐齐直起腰。 赵祯吩咐道:“赐座!” 皇亲国戚躬身谢座以后,才缓缓坐下。 赵祯环视殿内的所有人,微微挺直了腰板,郑重的宣告道:“今岁,我大宋先征辽国,再征西夏,如今辽国已经俯首,西夏已经伏诛。 我大宋已经今非昔比,再无强敌敢跟我大宋叫嚣。” 正殿内所有人,听到了赵祯的话以后,齐齐施礼。 “为大宋贺,为官家贺!” 赵祯继续道:“朕继位之初,我大宋羸弱,周遭强敌环伺,我大宋百姓,时时刻刻都在为兵灾担忧。朕夙兴夜寐,对政务,对兵事,不敢有半点怠慢。 文臣们勤于政务,帮朕安定天下。 将士们拼命厮杀,为朕开疆拓土。 正是我们君臣一心,才造就了今日的大宋。” 正殿内所有人再次施礼,高声道:“为大宋,为官家,臣等万死不辞。” 赵祯缓缓点头,“很好……朕很欣慰……” 赵祯环视众臣道:“朕特意召你们所有人到此,长途跋涉,舟车劳顿的,你们中间一些人有怨言,朕心里清楚。 朕也不是故意折腾你们,朕如此做,也有朕的用意。 朕在将士们出征的时候,曾经答应过将士们,在他们功成以后,就在此地,封赏他们,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为他们夸功。” 众臣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赵祯是不是有点兴师动众。 赵祯盯着众臣,继续道:“朕知道你们中间有些人觉得朕此举有些兴师动众。但朕就是要兴师动众,朕就是要借此,告诉天底下所有人。 但凡愿意为我大宋建功立业的人,不论文武,朕都可以兴师动众的为他们夸功,为他们庆贺。 朕不仅要在此处为他们夸功,朕还要在汴京城为他们夸功。 朕甚至还要在汴京城内,立一座昭勋崇德阁,将所有有功于我大宋的文武大臣的绘像悬挂于其中,让后世子子孙孙都记住他们。” 满朝文武、皇亲国戚,听到赵祯这话,都有些动容。 赵祯要立昭勋崇德阁? 怕是跟唐朝的凌烟阁有一拼吧。 但凡入阁之人,地位、名望,都会大增。 更关键的是,入阁之人,身上都如同多了一道免死金牌,是真的可以免死的那种。 只要不造反,就算是犯天大的错,估计也会被饶恕一二。 绝不是各家武勋家中的那些毫无用处的丹书铁卷可以比的。 更重要的是,只要往后的帝王,没有将入阁之人的画像从昭勋崇德阁拿出,他们的子孙后辈,也能得到一些朝廷的照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