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乘马车约会 (第1/1页)
看到同学们听得认真、讨论热烈、兴致盎然,王老师颇有成就感,继续说道: “大文豪巴尔扎克有一次和波兰某伯爵的太太韩思卡夫人相约一起去维也纳远游。 为了不掉价,巴尔扎克没有照常搭车前往约会地点,而是自己花大价钱买了一辆贝尔利努马车。 可是第一次买车没经验,他忘了计算在中途换马的费用,到了维也纳的时候窘迫到连饭店服务员的小费都付不起。 另一个作家司汤达也犯了和巴尔扎克一样的错误。 为了环游法国全境,他也买了一辆卡拉施马车,结果在半路上实在花费不起,只好把马车卖了,搭乘公共邮政马车继续他的旅程。” 听到大文豪巴尔扎克、司汤达的花边消息,同学们呵呵的笑了起来。 看来,文豪就是文豪,天生的情.种啊! 见童鞋们对大文豪的趣闻轶事很感兴趣,王老师继续说道: “巴尔扎克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家伙,而且喜欢女人。 19世纪那个时候,像巴尔扎克这种自持身份的大作家,追求的对象得和他的地位相称,所以经常花钱如流水。 巴尔扎克耗资不菲购买下的马车,是专门跑长途用的四轮四座的贝尔利努。这种马车不仅需要四匹马拉动,而且在车厢后面还有专供仆人站立服侍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贝尔利努马车厢是非常私密的硬顶封闭车厢,里面的位置是对坐的两排长椅,升级款甚至可以平躺着。 巴尔扎克买这种马车去和情人私会,真可谓用心良苦。”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端着脖子,睁大眼睛盯着王老师。 哪知道王老师却话锋一转,不再说大文豪的桃色新闻了,而是继续将马车与汽车的斗争: “这个时期,汽车还是一个靠边站的小不点,活得挺没尊严的。 如果你穿越到19世纪末的伦敦街头,会看到这样一幅奇景: 一辆样式难看、尾部冒着黑烟的铁家伙,在街上以每小时不足两英里的速度‘爬行‘着,轻巧便捷的马车不时从它旁边擦肩而过,用优雅的‘嘚嘚‘马蹄声嘲笑这个怪物发出的隆隆轰鸣。 在这个铁家伙前方不到几米的距离,一个成年男子手持红旗,那铁家伙每‘挪动‘一段距离,前面的这个旗手就也前进一段距离; 每到路口,旗手还要东张西望一番,在确认‘不会妨碍马车行驶‘后,才会挥动一下旗帜,示意那铁家伙可以继续前进。” 听到这里,沈笑夫忽然想起汽车历史上著名的《红旗法案》!那是中考之前在《汽车的故事》上面看到。 历史,有时候真是搞笑至极! 这时,美女王雪冰举手问道:“王老师,为什么汽车这么落后、差劲啊?” 这个问题,问出了大家的心声。同学们纷纷点头。 王老师笑眯眯地说: “是什么导致了汽车如此寒酸呢 是当时汽车的技术条件不行吗? 不,它是被逼的。 汽车技术的成熟,比我们想象中要早得多。 1820年,以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就在英国诞生了。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获得内燃机汽车专利,开始面向公众生产现代意义上的汽车。 但是,在技术条件成熟后,汽车却没有立刻被推广。 究其原因,当然有公众需要适应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汽车当时有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马车。 在当时的伦敦、纽约等大都市,马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 据统计,当时仅伦敦一地就养了30万匹马,供应私人马车、出租马车、公交马车、有轨马车等各类交通工具之用。 马车行业的雇员,除了车夫,还有马夫、马车生产商、马厩管理员、马粪清理工等许多工作,这些人再加上他们的家人,伦敦靠此吃饭的人口就将近10万。 伦敦当时虽号称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全城也不过200万人。要用汽车替换马车,就要砸掉全城百分之五的人口的饭碗。 更何况,汽车对于马车来说可不只抢生意。 汽车虽然速度快,噪声也很大,外形还很古怪,它从路上驶过,经常会让拉车的马受惊,进而引发交通事故,所以乘惯了马车的市民都视汽车为洪水猛兽。 为了迎合民众的心理,当时的媒体也跟着起哄,米国报纸把汽车称为‘魔鬼的车‘,欧洲报纸则刊登描绘汽车爆炸场面的漫画,坐车的人血rou横飞,令人惨不忍睹,以此恫吓人们不要乘坐汽车。 在此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府似乎都不会贸然引入汽车。 套用当时伦敦市议会一位议员的话说:‘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吵闹、危险的工具为我们可爱的城市招惹一堆麻烦呢‘ 于是,从1858年开始,英国率先实行道路交通法规——《红旗法案》: 汽车‘在郊外需限速4英里/小时以下,市内限速在2英里/小时以下,而且在蒸汽汽车前方几米远的地方要有一手持红旗的男人先行,以使人们知道将有危险物接近。‘ 之后,德、法等国纷纷跟进。如此苛刻的规定,几乎就是禁止了汽车的存在。” 说到这里,王老师指着一张《红旗法案》的图片,让大家感受着当时搞笑的一幕。 同学们不禁唏嘘不已! 这时,有个同学问道:“王老师,既然马车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是败给了汽车呢?” 对呀,既然马车如此厉害,为什么还是败给了汽车呢? 这是同学们都关注的问题,也是王老师今天讲课的重点。 王老师笑着说道:“说起来搞笑,汽车翻身的机会竟然是因为马粪!” 同学们一阵惊讶: “啊——!” “什么鬼?马粪——?” “王老师真搞笑!” “不是讲相声吧?” 王老师看到大家疑惑不解,于是娓娓道来: “汽车的这段憋屈历史,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 创新是很难被自动推广的,因为它注定要触犯很多人的利益。而最终说服人们接受创新的,也往往不是新事物有多便利,而是老事物的麻烦——尤其是在与新事物对比之下凸显出的麻烦! 令人想不到的是,最后拯救了汽车的竟然是马粪。”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