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八 诏使上岛 (第2/3页)
,相比国侯最多敌体,不能算凌驾其上。 况且南安侯即将受封亲王,坐镇东南,手握实权,地位比李瀚这个翰林学士可是高的多了。 这时李瀚才注意到诸多的百姓,当然还有几百个维持秩序的警备士们。 短黑袍,牛皮革带上悬挂着横刀或环首刀,也有佩剑的,圆帽,红缨,铜扣,短袖,有人背着短弩,也有不少背负长弓,腰悬插袋,或是手握长矟。 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看起来勇武,干练,精明,警觉。 虽然没有披甲,但这些士兵全部打着行缠,足穿皮靴,他们的躯看起来壮实,精干,充满劲力。 李瀚虽然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和带着怒气,但还是忍不住暗暗点头,怪不得是诛除了两万多海盗的军队,看起来似不在北方的军精锐之下。 “这些就是岛上的南安团练?”李瀚赞道:“果然是强军模样,国之勇士。” “这是岛上的警备士。”李仪忍着笑,解释道:“他们只是负责对外防御土著,对内弹压盗贼,靖安地方,算是大魏的厢军捕盗营。” 这个解释算是大致完整的介绍了警备士的作用,其实还有侦辑盗案,抢案,或是普通的刑事案件,治安巡逻,调解纠纷,甚至指挥交通。 岛上的马车越来越多,外来的商人开设酒楼饭庄和各种店铺,甚至岛上在这个月新开了两家jì)院,外来人多了,在别的地方治安案件会升高,但在东藩不存在这种问题,警备士数量充足,按军队的标准训练,强壮有力,反应快捷,彪悍勇武,并且人数众多,可以定点驻守,不定点巡逻,昼夜不停,岛上不夸张的说,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当的安全。 听着李仪的介绍,李瀚面无表的道:“不如就叫捕盗营好了?” “东藩还是要组建厢军的。”李仪笑道:“所以厢军名义,不好叫他们用。” 李瀚冷哼一声,不再多说了,转头问京观所在地方。 “那便是。”李仪指着西南方向,那里明显有一处高耸之所,他道:“时间久了,**风化,看起来象是个大土堆,其实就是首级。还好在近岸无人处,不然会传疫,那就麻烦大了。另外,臭味也会叫人受不了。” 来自京师的翰林学士没有急着上车,而是停步观看,半响过后,李瀚才道:“这样是不是有些不仁?” “仁不能用在这些人上,学士不知道海盗是如何行事的吗?” “总有能感化的吧?” “哪天抓一些海盗,叫学士试一试……”李仪已经很不耐烦,在此之前,他在北方为秀才时,这些翰林学士就是他敬慕的榜样,李瀚也是北方名儒世家出,在他来东藩前,李仪还对此人充满期待,现在看来,真是腐儒气息十足。 这样的人,也是天子准备的宰执人选之一? 真是天大的笑话! “夫子不是说过?”李仪脸色一正,肃然道:“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我明白了。”李瀚喟然一叹,知道不必再说,当下便是登车而行。 车马沿着官道向前,带李瀚到原本的防御使衙门附近先行安顿,时辰不早,李瀚是不可能趁夜赶路去颁诏。 警备士们策马在两侧护卫,李瀚坐在车中,感受着与京师甚至明州,泉州都截然不同的风景。 这里的建筑更高大,更开阔,更恢弘,官道修的极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颠簸。百姓都很有自信,面对官员已经没有了畏惧…… 在道路两侧,很多人在制做皮棉,李瀚见过类似的制作办法。也有无数量大车,拉着制好的皮棉,顺道宽窄不一的道路,逆流而上,将皮棉往河流的上方拉过去。 李瀚注意到上方有很多建筑在河边的建筑物,他想打听一下,却被告之这是军事设施,南安侯下令保密,不得泄露用途,李瀚只能讪然放弃。 道路两边,是一眼看不到边的田亩,已经收割完毕,有很多妇人和男子在已经烧过的田亩上用耕牛或挽马深耕,烧黑的草木灰和泥土混在一起,被精铁制的铁犁翻开,混杂在一处。 李瀚也看的出来,除了大片的棉田外,更多的地方是豆田,豆田,芝麻田,都是开荒的好作物,他看到豆田已经收获完成,只残余着枝蔓,有的地方彻底晒干了,已经在点火烧田,有的地方的枝蔓还残留着绿意,被太阳继续暴晒着。 烧过的草木灰也是极好的肥料,加上豆类原本就有赶草,肥田的作用,沿着田亩两侧,有很多农人和穿灰袍的汉子们正在开挖沟渠,看到他们在毒辣的烈下挥汗如土,挖着引水的沟渠,清水在田亩两侧被引流进来,李瀚知道应该是很快就会插秧,待插秧完毕之后,还要有一阵子忙碌,要到入冬时节,整个农事才会消停下来。 沿着道路,种植着密密麻麻的桑林,很多田亩的边缘,山丘一侧,都是种着桑树,应该是才种植不到半年,很多桑树就只有拇指粗细,和儿童的量差不多高。 到明年这时,桑树就有腕口粗细,长到比成人还高,到后年,差不多就是小腿粗细,有两人来高了。 李瀚的估算是按江南和北方来算,其实东藩应该会长生的更快。 大量的桑树意味着东藩可以大规模的养蚕,这意味着东藩将成为生丝生产基地,从桑树密植的形来看,李瀚毫不怀疑,东藩在几年之后的生丝产量会相当抢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