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然是白骨精_第一百八十七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七章 (第2/2页)

潮中,产生了武侠小说是很自然的。

    清代武侠小说有两种类型,一是写实型,一是幻想型,后者把武术与道家术士的修炼之术结合,增加了武侠小说的神奇性。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武侠小说。

    《绿牡丹》,又名《宏碧缘》,四十二回,不题撰人。存同治十三年刊本。

    《永庆升平》分前后传,前传九十七回,为清姜振名、哈辅源演说,郭广瑞编。

    后传一百回,“因前部刊刻事未完”,所以贪梦道人续写,成书于光绪十九年。

    《圣朝鼎盛万年清》,八集七十六回,不著撰人。前二集十三回,刊行于光绪十九年。

    “始作者为广东人”,以后有人陆续续作,最后竟续至八集七十六回,其刊行时间或已经在清末民初。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乾隆将朝政交给刘墉、陈宏谋,自己化名为高天赐到江南微服私访。

    另一条线索是围绕胡惠乾、方世玉的故事,展开峨嵋、武当和泉州少林寺的武林门派斗争。五十七回以后,两条线索合一。

    小说写出武林门派中至善禅师、胡惠乾、方世玉等人的复杂性格。

    胡惠乾决心为父报仇,是值得同情的。

    但是,当他拜泉州少林寺至善禅师为师,学成一身武艺之后,却倚仗武功,欺侮机房的机工,达到蛮不讲理的地步,竞成了地方一霸,最终走向反面。

    这是告诫武林人士切不可借武功欺压百姓。

    方世玉秉性刚强,富有正义感,少年时代就惩治恶棍雷老虎,后来又救助被打得遍体鳞伤的胡惠乾,作者也热情肯定和赞扬他。

    但后来因为陷入门派之争而不能自拔,终于被过去十分喜爱并帮助过他的五枚大师所杀。

    至善禅师也是好人,爱护徒弟,解人危难,做过不少好事,但对徒弟过分溺爱,到了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袒护包庇的地步,最终也落得悲惨下场。

    人物性格没有简单化、绝对化,描写比较成功。

    书中所写的武林门派之争,武当、峨嵋、少林三大派之间的争斗,内功外功、梅花桩、八卦拳、点xue法,出少林寺要打一百多个本人等等,都为后代武侠小说所承袭。

    这部小说是出自多人之手,断断续续写成,因此,前后不连贯,内容拉杂,结构松散,有的人物有头无尾,有的故事有始无终,文字也比较粗糙。

    还有如《七剑十三侠》,《七剑十三侠》又名《七子十三生》,三集一百八十回,三集陆续写完,先后刊出,石印本题“姑苏桃花馆主人唐芸洲编次”。

    《仙侠五花剑》首有光绪二十六年惜花吟主人自序,说明它是继《七剑十三侠》初集而作,可见《七剑十三侠》初集刊行时间不会晚于光绪二十六年。

    如果说《三侠五义》及《小五义》、《续小五义》主要内容是写侠客们在包拯、颜查散率领下平定襄阳王叛乱。

    那么《七剑十三侠》的内容也差不多,它是以明正德年间为背景,写徐鸣皋等豪侠在七子十三生的协助下,由王守仁率领平定江西宁王叛乱。

    两书思想倾向大体相同,都是以侠客为朝廷平叛灭jianian为题材。

    但是,《七剑十三侠》在豪侠故事中融入神妖斗法,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现实,其成就远逊于《三侠五义》。

    《七剑十三侠》第一集六十回,主要写宁王“收罗草泽英雄,除却忠良之辈”,为谋反作准备。

    徐鸣皋等十二位英雄豪杰苏州打擂台,三上金山寺,除jianian锄恶,铲除宁王党羽。

    第二集六十回,徐鸣皋等人在杨一清率领下征讨安化王,平息赣闽一带谢志山等人造反。

    第三集六十回,集中写徐鸣皋等人在王守仁率领下,与七子十三生一起征讨宁王,宁王请来白莲教主徐鸿儒以及余半仙、非幻道人等“妖人”与王师对抗。

    双方斗法,王师大胜,宁王被凌迟处死,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部小说除了以前英雄传奇和侠义小说中常有的两军对阵、飞檐走壁、刀法剑术、暗器机关之外,又增加了剑仙口吐飞剑的情节,侠客型转化为剑仙型,属于幻想型武侠小说,这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但神妖斗法,只重法宝飞剑之类的荒唐怪诞描写,而人物形象苍白无力,七子十三生二十个人物面目一样,徐鸣皋等十二位英雄性格雷同,艺术上实在无甚可取。

    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到《圣朝鼎盛万年清》、《七剑十三侠》,武侠小说的各种类型齐备。

    《施公案》主要是飞镖暗器,《三侠五义》主要是刀法剑术和布设机关;《圣朝鼎盛万年清》主要是门派拳术。

    《七剑十三侠》则在武艺中加上了“修仙之一道”,侠客成了能口吐飞剑的剑仙。

    此后的武侠小说,包括近来盛行的台港武侠小说,除了吸收西方小说的写法,使人物内心描写丰富,作品结构精巧外。

    如果单从武侠们的手段来看,可以说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在我们前面介绍的几部作品中都已具备了,他们只是模仿、抄袭,有的则加以巧妙地运用罢了。

    除前面所介绍的公案侠义和武侠小说之外,还有《李公案》、《刘公案)、《于公案》、《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七剑十八侠》、《仙侠五花剑》等等,千篇一律,大体不出以上所介绍诸书之范围,故不赘述。

    还有就是小说了,关于小说的话,可能有人会问,何谓小说?

    于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

    “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盖可赅括矣。”

    在这里鲁迅先生侧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