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纪事_第六章 孟家孟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孟家孟湛 (第2/3页)

理,陈林氏也见过京师那些簪缨世家的子孙后辈。

    无论品性还是行为举止都极为妥当,不卑不亢,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而孟湛比起他们来却所差无几,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只见孟湛大步走到离孟老太君几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一撩衣袍跪了下来,当即就磕了三个响头。

    “请老太君安。湛哥儿不孝,许久不曾回家探望老太君,不知老太君身子可安好?”

    “安好,哪有不好的?”孟老太君拿起帕子印了印眼角,“倒是你这几年在外头受苦了。平日里在外头可有注意吃食方面?歇息的地方如何?能不能受得住?怎么瞧着消瘦了许多?”

    “母亲,您再仔细瞧瞧,湛哥儿离家时不过束发之年,如今长大长高了,自然是身姿挺拔,愈发修长了。”

    一旁的孟大太太扶着孟老太君前倾的身子,俯身在她耳边笑道。

    接着又指使丫鬟搬座椅端茶水伺候。

    孟湛跟着就起身,往前走了几步,叫孟老太君仔细瞧了几眼,又向孟大太太和孟大奶奶行礼。

    孟大奶奶亦是思子心切,拉着孟湛,虽没说一句话,眼角却发红,隐隐带着泪光,一遍一遍打量着孟湛的身形。

    孟老太君忍不住用不高不低地声音抱怨了几句,“早说了会赶回来,可半路上却不支个人送封信回来,到叫我们这一干人等在家里瞎着急。好在你今天是赶回来了。”

    孟湛就坐在一旁细声抚慰,又仔仔细细地答了孟老太君的话,“回来的路程不定,在两淮那边更是转了几回,怕冒然回信让老太君忧心。不曾想还是让老太君忧心了。”

    “你啊,回来了就好。”孟老太君露出既无奈又欣慰地笑容,又忍不住拿起帕子印了印眼角。“你祖父未免太狠心了点,明知道你去了京都,还不仔细照顾你。”

    孟湛知道她说的是他刚到京城那会儿,恰好遇上三年一届的品诗宴,因没有请帖又没有人领着差点被人拒之门外的事。

    不过这事他并没有多少想法,孟家对子弟本就是放养式的,他祖父更不许子弟借孟家的名义在外行事,在他们未及冠时的游学是好是坏都由自己承担。

    孟湛不过是例行规矩罢了。

    不过孟老太君年纪大了,愈发心疼这些个子孙后辈,每每遇到这些事就要指责一番。

    孟家的几位太太奶奶也都知道要是再让孟老太君说下去怕是停不下来,况且这里毕竟是女眷待的地方,孟湛一个男子也不好久留。

    于是孟大太太便忍不住小声提了一句,“母亲,二叔一人在下边怕是忙不过来,该让湛哥儿跟着见识一下。”“是该见识一下。”孟老太君连连点头,让孟湛请安离开了。

    孟湛离开下台后,水调阁准备的下一折也紧跟着上了,大家的视线都被戏曲吸引了,也就没有再提刚才的事。

    而沈昭等到析玉回来后,便借着更衣之名离开石渠阁,走到阁楼后边的小花园歇息。

    因这小花园旁边还有一条连接石渠阁与内院的过道,内院里的丫鬟婆子都从这儿过,有什么事都能互相看到,反倒少了那些疑虑,显得坦坦荡荡。

    “你跟着下去是否发现什么?孟湛何时回来的,怎么没有消息传来?”

    沈昭端起石桌上的茶水微微抿了一口,茶水微热温度刚刚好,应该是刚换上不久,也是怕有人来这种小花园歇息,特意准备的。

    “梅疏向孟大公子请安去了。婢子不敢跟在她身后,只好借着问路,向下边伺候的丫鬟打听了一下。说是早就回了信,不过却是才到家。”

    析玉在一旁服侍沈昭吃瓜果。

    “竟是早有准备的?可这个时间他怎么会回来?”沈昭忍不住微微蹙眉。

    三年前,孟湛中了解元,以他的才学本可以接着下场的,但孟大老爷为了磨练他,硬是压着不许他下场。

    如今三年将过,明年的春闱肯定得下场,这个时候他应该留在京师准备才是,怎么会回来。

    “春闱一事可有人提及?”

    “未曾。”析玉摇摇头,又忍不住说,“可这事也不用多提吧。明年的春闱他怎么也该下场。”

    这话沈昭没有反驳,这事的确没什么好提的,他过了年便可说是十九了。

    这次若不下场,再等三年,时间可就晚了点,未必就是最好的时机了,况且孟家在朝堂也有人脉,又哪会让他等。

    莫非……沈昭突然想起一事来。

    “你之前跟微雨叙旧,可说起清和雅集一事了,孟家是怎么看的?”

    清和雅集是前朝流传下来的盛事之一,因在卯,未,亥这几年的四月举行,故称清和。

    前来赴宴的也均是学识渊博卓尔不凡的青年才俊,而那些能在雅集上脱颖而出的,最终无一不是极负盛名之人。

    比如前朝时期的三朝元老中书令章之龄,出身邯郸余家的大儒余怀璋,大长公主摄政期间的著名谋士大儒关山月。

    还有当朝首辅兼太傅程濂,当世大儒著名书法家王峥等都是参加过清和雅集的人。

    而自大长公主摄政之后,为了增强国朝子民的骑术,便将雅集六艺中的御改为骑,于是参与的人除了文人墨客之外,又多了勋贵武将家的子弟。

    今上践祚后,也将目光放在了这里,各处的年轻子弟更是为此准备数月,不远千里赶往京师,清和雅集于是出现了空前盛况。

    而今年的清和雅集比起以往更加瞩目,因为这一次不仅有国朝的青年才俊参与,就连十四皇子也都过来做那评判之人。

    现如今谁不知十四皇子虽是非嫡非长,却是今上最受宠的郑贵妃所出,也因此独得今上的青睐,他这么一来,少说也是带了今上那一双眼的。

    况且今上至今也未曾立储,最终花落谁家尚不可知,可若是站对了地方,夺得了那从龙之功,往后还怕不能求得那泼天富贵吗?

    因此这一次的清和雅集的确是精彩万分。

    听沈昭问起,析玉便也想起此事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