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庞贝古城消失之谜 (第2/2页)
时一年,才将这次起义镇压。这一次明军大屠杀,杀义军二万,俘虏义军家属五万余,古田地区人口锐减。 第一次大屠杀在城步人民流传数百年的《苗款》④(岳麓书社2004年版,银龙编纂)得到了相关的应证,《苗款》如是记载:“带兵十万,比城步的人口多几倍,大兵到来杀不尽,洪水到来打烂田,收着大阳峒,收着小阳峒,收了八十二个头头的人头。头发盖得屋,人头砌得街,血水流成河,大屋无人住,妇家无人要,小孩无人养,走的走,杀的杀,投的投……” 从以上历史看出,明朝为剿灭苗民、瑶民的起义,屠杀起义军、苗民是杀红了眼,以绝后患。十万古田根据地势和地理位置应该是起义军的中心营地,古城应当是剿灭起义军后屠城或烧毁后,繁华的古田城(寨)一度变成“鬼城”废弃的。 古田第一次大规模屠城(寨)之后,可是官军并没有积极采取妥善的安抚政策,随后又撤出了古田山区。为了便于管理城步寨,明廷首次在城步正式立县,废除土司,采用流官制度,丈量土地,收取租税,试图完全割裂湖广边界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收效甚微。 古田地区第二次被屠杀,则和獞人韦银豹、黄朝猛起义有关。广西韦银豹起义军活跃在湖广崇山峻岭中,曾一度攻入广西的省城桂林,湖广的武同、城步也是韦银豹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以古田、义宁、永福为根据地、方圆六百公里的农民政权,城步县(寨)古田山的苗瑶人民也参与了其中(见《明代广西古田农民起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1期)。 嘉庆三十九年(1560年),古田瑶攻克城步。四十五年,古田瑶再次攻克城步(见《城步县志大事记》)。 隆庆年间,古田地区又一次面临灾难。穆宗皇帝坐不住了,“四年,朝议推江西按察使殷正茂以都御史授节钺,诸路汉土官兵一十四万属之,总兵官俞大猷分七哨,以四年十二月朔进讨。”明军步步推进,血洗古田起义军根据地,“(韦)银豹、(黄)朝猛皆就戮,余贼擒斩万计⑤”,俘虏数以万计,古田人口急剧下降。 隆庆五年(1571年),因其兄韦银站等人的出卖,韦银豹、韦扶壮在古田被明军俘虏,送往北京处斩,长达80年的古田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经过这两次屠杀,古田地区人民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古田地区的人口、经济不复从前,逐渐荒凉起来。 咸丰六年(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南京)杨、韦事变后,翼王石达开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于1857年6月率领20万大军出走,转战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于咸丰九年正月三十日(1859年3月4日)进入湖南境内。 四月八日,3万太平军前锋抵达宝庆城南,安营扎寨,准备攻城。二十二日,石达开所率主力部队由祁阳进入宝庆之谷洲、杨伯山、檀江桥一带,大本营驻东乡泥湾朱家大屋后山,分屯歇场岭、七星岩、燕子岩、渡头桥等地,“遍扎营垒,连营数十里,皆掘壕深丈余,宽2丈,中插竹签,外铺巨木,发巨炮击城,子落瓦屋,轰然有声”⑥,对宝庆府城形成围困之势。 太平军围攻宝庆府90余天,因湘军的及时回援,太平军以失败告终。在宝庆籍将领龚继昌等人的追击下,分两路,一路由东安撤退,另一路沿城步境内的湖广驿道,经古田地区撤回广西老巢。 不甘失败的石达开于1860年十月四日,再次领兵进入城步县城,杀知县安和⑦,占据城步一个星期,湘军追剿,太平军于十一日撤离城步。 镇压了太平天国、咸同起义之后,为了永绝后患,震慑湖广少数民族啸聚山林,镇守辰沅州、兼任长胜水师的湘军提督龚继昌⑧在清朝廷的授意下,采取安抚为主、迁移为辅的政策,将古田地区的居民有序地迁移到了平地或丘陵地带,修复湖广驿道,恢复生产,捐资兴建学馆、孔圣文庙,实施儒化教育,成效显著。 丙辰年(1886),城步大饥⑨,龚继昌出资,从辰沅州运大米回城步,生者给棉被,死者给棺材,深得民心,移民行动落到实处。 自此,多次作为农民起义中心的古田地区大批的古城(寨)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人类在此生产生活二千余年的家园成了一个个美丽动人乃至悲壮的传说。 十万古田古城(寨)消亡之谜有待进一步考证,随着更深入的考古发掘浮出水面,她那神秘面纱终将揭开。 参考资料 ①、⑤《永宁州志》,高华、联日丰、刘汉镇修纂,清光绪版,北京国家图书馆藏书 ②《湖南通志·武备·苗防三》 ③、⑦《城步县志大事记》,段志强主编,岳麓书社,1996年 ④《苗款》,银龙主编,岳麓书社2004年 ⑥《宝庆府志·大事记》 ⑧《湖湘文化大词典》上卷 ⑨《龚氏族谱》,祝青松、龚盛阶主编,1910年 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作者联系方式:15973977209微信zhujungang080217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