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9诡异 (第2/2页)
个儿子,均在朝廷身居要职。 更遑论穆家其余的沾亲带故的堂老爷们,分布在楚州各大郡县,小官小吏数不胜数,曾有无聊之人统计,光是排的上朝廷吏部典册的,穆姓就有十三人之多。 如此声名赫赫,自然能在不大的阳岐城排居首位。 苏家先祖,据说是本朝开国公苏光耀的后人,等苏光耀故去后,他的儿子袭爵。 按本朝例,袭爵者无功勋,则要降级。 因此,护国公的爵位,到了下一代,就差了些。 偏苏光耀是生逢乱世,以武立功。后天下太平,苏家人骨子里的武性没有用武之地,渐渐荒废。 读书入仕,苏家男子又缺了那根弦,因此渐渐没落下来。 等穆家祖宗入阁辅帝,苏家默默地从第一的位置,退居第二。 到了这一代,虽无人出仕,但苏家树大根深,祖辈的荫封还在。 苏家体面、尊荣都还保持着。 人说,富不过三代。 这土地也是。 早些年楚州-阳岐城英才辈出,各个出入庙堂,何等威风。 许是气数已尽,当年的地灵人杰,渐渐也被别处取代。 阳岐城养出的人不行了,阳岐城也就不行了。 胡家是阳岐城新贵,官身虽不多,但后起之秀队伍庞大,发展起来迟早之事。 可以说,阳岐城排的上名号的世家大族,均世代耕读,书礼传家,恪守礼制,底蕴丰厚。 唯独严家。 严家历代从商,到严家曾祖崛起,到大老爷严子松这一代鼎盛。仗着家财万贯,生意垄遍,又时常做些修桥铺路,救济苦难之事,近几年在阳岐城声名赫赫,美誉远扬。 另有一条,却是道听途说。 据说,严家的发迹,不仅因为严子松脑子灵活,胆子大,将生意从阳岐城铺到楚州。 更多的,是依附各种裙带关系。 严家人貌美,又擅生女,靠着这些攀龙附凤的姻亲,严家的生意才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上一世,因被所谓爱情蒙蔽了双眼,穆春没有相信。 这一世,回忆起前尘种种,她却是深信不疑。 她在严家三年,严家老太太文氏,她见过多次。 年逾六十的人,发如银丝面如雪,除了笑起来的眼纹和微微下垂的嘴角昭示着她的年纪。初见之时,穆春立刻想文氏年轻时,定然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 严和明这一代,长房除了他和他大哥严和正,二房有个庶出的三弟,此外再无男丁,倒是有六七位姐妹,后来都嫁给了阳岐城排得上名号的家族。 二婶严如玉出自严家,长相是三位妯娌之间最好看的。 母亲大气端庄,长眼浓眉,面若银盘。 三婶苏氏,小脸丹凤眼,小家碧玉的模样。 而二婶,则是杏眼柳眉,樱桃小口,姿容风流。 穆秋七分像她,还有三分,像二叔穆文平。 这七分,让穆秋不过十二岁的年纪,就已经楚楚动人,让人怜爱。 在相貌上,穆春是幸运的。 都说女儿肖父,她长得更像父亲穆文忠一些,剑眉大眼,天庭饱满。又承袭了母亲细嫩白皙的好皮肤,这才能在穆家,勉强与穆秋平分秋色。 毕竟,二叔在相貌上,跟父亲还是有些距离的。 “美貌如花吃天下, 阳岐城里有钱家, 若问美貌吃哪里, 谁家没有严氏女?” 穆春喃喃念着阳岐城的一首童谣,没注意到穆秋已经止住哭泣。 这童谣,深藏在她的记忆中。只是,因穆家有二婶的缘故,母亲禁止她们吟唱传颂。 久而久之,也就忘记了。 “大姐,你在唱什么?”穆秋见哭泣不奏效,自己用帕子擦了,带着鼻音问穆春。 “我说……”穆春还沉浸在严氏发家秘闻中,听见穆秋问她,穆春偏头看她,双目清亮如水:“……原来有些人的无耻,是从根子里就烂掉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