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78章:发现朱元璋的秘密 (第1/1页)
公元1644年,十一月,川蜀。 张献忠刚刚称帝,建大西政权,大封四方。 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在军事上,大西政权设五军都督府,中军王尚礼,前军王定国,后军冯双礼,左军马元利,右军张化龙。 可谓是,风光一时! 就在张献忠登基没几天,就收到来自大明王王宇的招降书。 然后把招降书递给几个养子和文武过目。 王定国行礼道:“皇上,此大明王王宇,不知是何处来。崇祯死后,吴三桂没有投降李自成,也没有投降清军,反而是投靠了这大明王王宇。 然后还惊人的伏击了清军,打败李自成主力并将其活捉,令天下各方震惊。 如今,蓟辽总督王永吉也投靠了这大明王,与吴三桂南北出击,很快击败李自成余部。顺天府,陕茜,山茜,山东,河楠等地已被其攻占。 就连汉中李自成部将贺珍也投降了。可,奇怪的是这大明王一直没有称帝。其身世是迷,臣怀疑他可能是大明朝王室之后。” 这些张献忠都知道,觉得大明王王宇比南明朝廷更可怕,说道:“根据最新的情报,王永吉镇守在蓟辽之地,抵御清军南下。 吴三桂大军与南明朝廷的高杰,刘良佐带领的人马,正在淮南等地交战。 汉中的是贺珍和王永吉与吴三桂各自的一个副将联合领兵,对川蜀是虎视眈眈。 清军,大明王,南明朝廷,加上朕之大西,天下四方割据,形势复杂。” 川蜀之地,张献忠也只是掌控了大部分,各地还有地主武装和明朝旧部的不断抵抗。 他的主力在川蜀,湖广等地兵力薄弱。 如今张献忠刚建立的大西政权,面临着大明王王宇和南明朝廷两方的威胁。 看向众人,张献忠说道:“不论他大明王是何人,朕,岂会投降!” 平东王孙可望行礼道:“父皇,儿臣听闻汉中的大明王军之中还有女子为兵者,此乃滑天下之大稽,可见其军纪涣散,非强敌。 王永吉,吴三桂也许不好对付,但要对付其他们则不难。儿臣请命领兵夺取汉中,让那什么大明王知道,我大西可不是能被轻视的!” 孙尚香在陕茜,山茜,汉中等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声,被称之为“再世花木兰”。 但,这个称呼,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是嘲笑和讽刺。 即使你领兵打战再厉害,但只要你是女子,名声越大,只会更让人瞧不起。 会说她,不守礼法,不知廉耻…… …… 张献忠点头道:“朕,命东平王孙可望与右军大将军张化龙,一同领兵,来年开春,攻取汉中之地。” “儿臣/臣,遵旨!” 孙可望和张化龙应道。 “除了汉中之地外,川蜀内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也在纷纷聚集兵马,欲与我大西对抗,必须派兵镇压!……此事交由平西王李定国和左将军马元利统兵前去。” 张献忠继续说道:“此外,云贵之地,需要加上兵力,争取早日攻下。由抚南王刘文秀,中军大将军王尚礼领兵前去。湖广之地,继续与南明朝廷周旋,等蜀云贵之地完全掌控后,再派大军前去……” 张献忠手一挥,将大明王王宇的招降书,付之一炬! 乱世之争,鹿死谁手,谁可知! 刚称帝,张献忠可是壮志雄心,怎么可能接受别人的召降,更何况还是一个“王”! …… 京城,皇宫。 大雪纷飞!(小冰河时期,十一月(阳历)就开始下雪,十二月更是大雪常见。) 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内阁,六部,都察院,禁卫军,宿卫……已经成型。(基本暂时采用的明朝制度) 大明王王宇是最高统治者,只是王,不是皇帝。 如今,大明王之名已经名扬天下,而且在统御之地的百姓大部分都知道。 为什么如此夸张? 一是,大明王命人赈济百姓,以工代赈,清丈田地,收归无主之地分配给无地百姓,无息借农具,两种等,免费发放农历指导农耕……重灾的地方减税免税,等等利民措施,大获人心。 今年又是旱灾年,幸好大明王王宇鼓励百姓多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才在粟米等受灾时,能有这些代替,不至于挨饿。 二是,大明王的军队,军机严明,但凡有违者,当众严惩…… 三是,大明王王宇最近两个月利用了报纸的作用,大量印发宣传自己的政策……学朱元璋的,派人到乡里给不识字的百姓宣读,讲解…… 还有其他的措施,总之大明王王宇最近声名大噪。 说起,王宇突然用起报纸来,还是多亏了朱标无意间说漏了嘴,王宇才知道朱元璋影响力值增长如此快的原因。 当即就设计“大明报”,组织人手开始施行。朱标对此比较熟悉,于是被抓了壮丁。 宋朝时就有了报纸的雏形,各朝代张贴的告示,也勉强算一种报纸。 大明报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导舆论不说,还能为王宇带来许多的影响力值。 …… 今日,内阁议事。 内阁成员:六部尚书六人,都察院左都御史一人,加上大明王王宇,一共八人。 吏部尚书:张良。 经过近半年时间,张良已经熟悉这个时代的治理方式,并且之前作为工部尚书,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少人称之为“在世张良”! 户部尚书还是诸葛亮。 虽然年轻,但现在知道他的都不敢小觑他。 也有“在世诸葛亮”之称! (当然其中少不了王宇找的托四处说,还有大明报上也会让他们经常“露面”。) 除了知情人,其他人可没谁把张良和诸葛亮当作历史上的本人。 此外就是兵部尚书田俊明,刑部尚书李柏桢,工部尚书沈岸,礼部尚书徐裕光,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海。 都不是李自成时的尚书和左都御史,他们年纪最大不过五十,都是些实干型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五人表现还不错。 朱标,朱樉是朱元璋代表,作为内阁参事,可参与日常内阁议事。 魏东喊道:“大明王,到!” “大明王!” 众人行礼,但因为王宇的命令,见他行礼不能跪拜。 王宇笑了笑,说道:“诸位,入座。” 内阁议事殿,王宇坐在上方,魏东站在一旁,其他人坐在下方两旁。 “张良尚书,说说吧,今天有哪些事要议?”王宇看向张良问道。 虽然现在内阁还没有正式分内阁首辅和次辅,但已经默认了张良为为首辅,诸葛亮为次辅。 日常六部之事,汇总就交给张良和诸葛亮,有不决者,再到内阁议事时,交给大明王王宇来决定。 诸葛亮起身行礼道:“大明王,今日所议之事有四。分别是:国号与年号;开春科举;预防雪灾;南方战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