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发火 (第1/1页)
第二日,太子轩辕瑾奉旨主持仪式在城门外为出发的将士壮行。 仪式结束后魏明博直接回了府,由于要紧急准备各项出征事宜所涉臣工皆是一夜未眠。 魏明博正欲回院歇息,侍卫长李松上前行礼,似乎有事禀报。 魏明博脸上一肃转身去了书房。 魏明博疲惫地坐在书桌前,双手撑在桌上揉了揉额角。 李松见魏明博微闭双目,脸色阴沉,一时未敢出声。 他低头静侍一旁,一时室内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魏明博将身子往后靠在椅背上,倏地睁开双目,眼光凌厉,道:“讲。” 李松立即恭敬地上前几步,禀道:“国公,卑职已查出与大公子打架的乃是吴都督的二公子和三公子,还有两位是户部李侍郎的公子和侄子。这几位公子骄横跋扈平日里皆会成群结党的惹事,据说去年还曾惹出了人命。” 魏明博冷哼一声,“吴都督和李侍郎是否知晓此事?” 李松犹豫了一下,回道:“启禀老爷,据卑职所查当晚就知道了。” “哦?”魏明博的脸上罩了一层寒霜。 李松畏惧地低下头,心中暗咕:老爷平时温文尔雅,但是发起火来人人畏惧,还好老爷难得发一次火。 魏明博用食指敲着桌面,然后眉头一蹙,紧紧握住拳头冷声吩咐:“笔墨伺候。” 魏明博写了两封措辞严厉的信交于李松让他立即送予两家府上。 李松领命正欲退下。 “爹爹,爹爹。”门外传来魏清怡稚嫩的童音。 魏明博身子前倾,脸上瞬时浮出笑意。 李松这边刚掀起门帘,自家大小姐便冲了进来。 魏明博脸上一板,“爹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可走快。” 魏清怡吐了吐舌头,慢慢地走到魏明博的身边,抿着樱桃小嘴垂下头,“爹,怡儿错了。” 魏明博慈爱地揉了揉魏清怡的后背,低笑道:“别装了。” 魏清怡仰起头做了个鬼脸,小脸蛋在魏明博的腿上蹭了蹭。 对于女儿的撒娇,魏明博向来是无法抵挡的,他把女儿抱坐在腿上。 魏清怡搂住了父亲的脖子,脆生生地问道:“爹爹,找着大哥哥了吗?” 魏明博稍稍一愣,随即张口道:“李松,此事办的如何了。” “启禀老爷,卑职办事不力,查遍了当日入住慈云寺的香客,并无大小姐所说的白衣少年,当日进山游客众多,卑职正全力查访。”李松恭敬地回了。 “既然如此,多派些人手,务必寻得,你且退下吧。”魏明博皱着眉头吩咐道。 李松领命退下。 魏清怡失望地垂下星眸。 “吆,怎么这一眨眼的功夫,怡儿就变了脸啊!” 李茗薇端着一只汤盅进来,瞅着正耷拉着小脑袋的女儿取笑道。 “娘,爹爹还未找到大哥哥呢?”魏清怡撅起小嘴。 李茗薇把汤放在魏明博面前,朝魏明博努了努嘴,意思快趁热喝了,然后疑惑地问道:“夫君,你不是说好找的吗” 魏明博喝了口汤,回道:“李松去查了,不是住在寺里,如若是自己单身游玩的,就难找多了。” 吴都督和李侍郎两人接信后方知事情有点严重,儿子惹得魏国公之女差点走失。 他们早知道打架之事,毕竟孩子那点皮rou伤是瞒不过去的。 原本还很生气,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欺负自己的宝贝儿子。 问明白后方知是和魏国公之子打架,念在魏国公的面子,想想只不过是孩童之间的一些皮耍而已,所以并未放在心上,还自以为给了魏国公面子。 现下魏国公的亲笔信都送来了,这事情闹得就有点大了,于是两家都派来得力的管事前去送礼致歉。 哪知魏国公府竟然拒礼不收,更是留话来要两位亲自登门致歉。 朝会后李侍郎给吴都督使了个眼色,吴都督会意,不情愿地领着李侍郎跟上了魏明博。 结果魏明博根本是置之不理,扬长而去。 吴都督心中郁闷,站在那脸色铁青。 李侍郎忙请吴都督到茗香阁喝茶。 入了雅间还未曾坐下,吴都督就气愤地嚷嚷开了:“魏明博这是想逼我亲自上门啊,屁点大的事。他想的美,我是断然不会去的。” 李侍郎淡淡一笑从容地坐下,捋了捋胡须,徐徐道: “都督,听闻魏国公此次可是大有不了此事誓不罢休之意啊,还曾放言如若你我二人拒不道歉的话就要请皇上定夺。” 吴都督一掌拍在桌上,“魏明博真是欺人太甚,小题大做,我便不去,他能奈我何?” 这吴都督乃是武将出生,哪里受得了这闷气,心道:你丫虽是个国公,实力已大不如前,我也是一品都督,身负京城安危,实权在握,难道还怕你不成。 李侍郎是个进士出身,对官场时势还是有些见解的。 他不慌不忙地端起茶盏,微微抿了一口,悠悠说道:“都督,此言差矣。” 吴都督每次瞧着这些文官附庸风雅,说话总要留半截的样子甚是不喜,不耐烦地回道:“有话直说。” 有屁快放那句话终究还是没出口,唉,跟文人打交道不能那么随意。 同样,李侍郎对这些武将的粗鲁作风也甚是瞧不起,但是面上不似吴都督这般明显,依然文绉绉地剖析给吴都督听。 “当年高祖皇帝把跟随他出生入死创立本朝的三位异性兄弟封为国公,共享荣华,世代延袭。先帝因和前任三家国公自小便走的近的缘故,那更是器重。圣上登基之初,南有南齐国的入侵,北有蒙云国挑衅,是三位国公齐心协力为圣上分忧……” “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我都知道了。”吴都督毫不留情地打断了李侍郎。 跟这些文人说话真特么费劲,总是说不到重点。 “虽说当年高祖皇帝有遗训三位国公一人统领两部,朝中大事须经三位国公同议,但是你看看,各部尚书都是三个国公自己的人,搞的圣上很不愉快,早想废除此训,你难道看不出来?” 吴都督不予置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