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回寿仙宫妲己学琴 为救父公子教习 (第3/3页)
让人向往的激情,实乃妲己的功劳,一个女子有这样的心境,何况又在道德伦理约束下,她这样做真是不简单。 伯邑考心里赞叹,徜徉在激情中,被妲己的温情所环抱,使他明白了堂堂一国之君的纣王,为何能对妲己这么宠爱,这么臣伏,啊,她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呀,只怕,岐山里的meimei和她比起来还要逊色一筹。 “唉,大王宠爱妲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这并不是好事,在外臣面前显耀妲己的聪明才智,容易使她滋生虚荣,使她精神空虚,啊,她也应该满足了。一个女人到这一步该知足了,纣王如此宠了她,只怕是在害她,让她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作出乱了纲常的事来。” “啊,我一定要保持这警惕,不能为她所吸引,须时时提醒着为是,把人间的男女情感深埋,留待着来生,啊,啊啊,再相会。” “唉,她太聪明了,我的心已经被她带动了起来?” “啊,我可不能就此乱了方寸。” 想到这里,伯邑考不复多言,轻拢了一下琴弦。 “娘娘,你的音域很美,啊,以后再凝听你的音乐,不要岔了正事,我们继续开课,娘娘,此乃‘挑’,对,须如此手法。” 妲己正容挑了一下,琴音也很美妙,公子很高兴。 “对,就是如此。娘娘真是世间少有的聪明才女。” 得公子的夸赞,妲己脸红了许多,竟是羞羞答答的低了头。 伯邑考看在眼里,啊,更是迷人,天仙也不过如此吧?得以认识了她,实在是三生有幸。 他不敢多想,接连的把许多动作要领都讲了一下。 “娘娘,这是勾,对,就是这样。” 妲己又是认真的做了,或许,她的心里也已经和公子一样,受过了煎熬,知晓行动还须避着一些。 公子再开口,“娘娘,这是敌,对,对,这样可以了。” 妲己顺利的把这个手法掌握,伯公子更是高兴,这下还好,继续吧。 “娘娘,这是剔,对,不对,应该像这样,是,是,娘娘好聪明,领悟的很快。” 敢情妲己又走了神,不过很快她又回悟过来。伯邑考兴奋了,千年难遇的音乐奇才,比起自己当初学的还快,当初,自己为了学好这个手法,可是花了两天。 其实,那时他还小,并不能就此说他差了。 伯邑考面带红霞,对妲己连着夸奖,他说:“娘娘,这是撇,这是托,这是打,这几个手法今日一发都教与你,以后可时时练习,娘娘,你只要时时练,不要让他生疏,你定会成为千古传名的琴师,娘娘,那高山流水的曲调虽是丢失了,但只要你用心,说不定,那样的曲调还会在你的琴上流过。” 妲己很认真听,领悟很快,得伯邑考的夸赞,她心跳的更厉害,自十六岁进宫,这会已经有十来年,卷入宫内的争斗中,她是那么的无助,心机用的颇深,都不像一个女人,情感上一直处于真空,疯疯傻傻没有着落,像今天这样舒心快乐的日子很难有。 妲己想到这里,更是专心,这么多年来,她是第一次如此认真的在做一样事。 练了好长一会,想是累了,妲己停了下来,此刻,伯邑考也在注意着娘娘绯红的脸,秀色填满了他的胸膛,心跳亦是不自觉的加快,他的面上现出汗水来。 妲己展颜一笑,令鲧娟端来清水,欲为公子拭面,公子谦让:“谢娘娘,得娘娘看重,小臣无限荣幸,即便是此刻死了也瞑目。” 娘娘哀怨的望着公子,以手势阻挡他最后说出的话,伯邑考知道自己也是说漏了嘴,他的脸也更红,妲己不去看他,缓缓说道:“公子在方便时,叫妲己两字就好了,不要娘娘,娘娘的叫,倒显得我们师徒生份,想是公子瞧不起哀家,不肖一呼,” 她的神情暗然,公子连忙呼:“娘娘,娘娘。你误会小臣了。” 他连呼数声,见妲己不应,复又轻呼了一句:“妲己meimei,你为难了小臣。” 妲己这才高兴起来,复又弹了几下,已是不尽心,她乃离开坐位,对伯邑考说:“公子,累了吧,待哀家为公子献一小曲,万勿取笑,” 伯邑考道:“娘娘…妲己meimei,为我献曲,我感激还来不及哪,那有取笑的道理。我当为cao琴伴和。” 于是,妲己放开歌喉: 采菊当数九月天,仙风吹来素腼腆, 为求润肺好法门,娥女含春花含情。 翠袖拢起玉笋露,湘裙斜拉足难遮, 娇娇嫩嫩采下来,勿使天珍遭暴荒。 公子但闻仙音入耳,透彻五脏六俯,一时兴起,乃伴和一首《山庙》对妲己的《采菊》。细听音乐是这样: “山间古庙已千年,满目尽是荒凉景, 孤鸦残坐在庙台,绿苔苍苍满石阶。 野藤枯草绕墙来,网结蛛花触头开, 但若君能常打扫,不教庙堂染尘埃。” 妲己暗思乐中之意,尽管是推而拒绝的意思,最后,却有了活动,啊,他的心里有了一点动荡不安。 妲己笑起来,她心里高兴,又令鲧娟准备茶点,公子再次出言谢了,妲己复对公子说,刚才上的茶点皆是大补之药,可以解除疲劳,公子回去后可睡个好觉。 公子也就不推迟,吃了果觉不同,竟是有点把持不住,慌忙起身告辞。 妲己默默含情,也不再挽留。 回到住处,公子心绪很乱,太颠,闳夭已走,燃灯僧人还在陈塘关。身边连一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又不知天使到没到羑里,辗转反侧至天明。即有寿仙宫所差太监来请。公子不好推迟,随来人又进了宫门。 这正是: 郎才女貌情相悦,古琴能把知音识。 海誓山盟又若何?岂如彼此敬一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