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演义_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 十二宿相排位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 十二宿相排位次 (第1/4页)

    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十二宿相排位次

    各位,书写到这里,关于土行孙这个人物,黑夜先生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有关土行孙,也就是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毁多誉少,被描写的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循,在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有胆量,有谋略,有正义,但在某些方面却是特别狭隘狭义,甚至用丑陋与下作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当然,把这个毁多誉少,时好时坏的人物集于一身,确需费一番心思来想象。

    或有人问,黑夜先生,你这么写“孙”有什么依据?“孙”存在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孙”这个人物?或者是说“孙”这个人物的原型究竟在哪里?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黑夜先生认定“孙”这个人物存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一定有“孙”这个人,当然,这个人物究竟生活在哪一个朝代,是否就在商周时期,这里,黑夜先生不能作出具体的推断,说他一定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在《商周演义-封神正源》开篇之初黑夜先生就说了这样的话,“封神榜多是借用唐宋元明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来说事。”想来这里也是如此,把“孙”这个人物安排在“商周演义”里,正是作者为了追究本源,所谓封神正源的需要。

    各位,黑夜先生认定历史上有孙这个人物,或是真有?且看他依据是什么,又是如何作出了这个推断来。

    依他推测,土行孙应是沿海地区人,或是江浙一带,或是闽蓉之地,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或是某一王朝,或是某一民族,此人身材瘦小,但却聪明有才智,论智慧,当于维吾尔族阿凡提相提并论,呵呵,这个人物品行或是不如,为人是极不正道,浑身充满了邪气,平常会干着偷吃爬拿,挖窟倒渠的勾当。

    当然,这仅是黑夜先生的一家之见,或是有误,也是在所难免,这就希望更多有学识,有志气的朋友,通过各种渠道来寻访“孙”的真源,从多层面来驳斥,只有这样,“孙”这个人物形象才能更突出,更形象,更丰满,从而使黑夜先生吸取精华来订正这个人物。

    这样一来,或会掀起了一场争鸣,百家争鸣,使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表述来找到“孙”这个人物的真原身。

    由于黑夜先生孤陋寡闻,或是知识短缺的原因,民间或还有流传“孙”这个人物的故事,他却还不知道,这里就希望得到大家的补充,使一个完整“孙”的形象在大家的帮助下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黑夜先生是如何有了这个推论,下面且把他的缘由在这里说一说。

    “在距今四百五十年的明朝后期,今江苏省境内出现了两位旷世奇才,他们差不多在同时期写出了两本书,这两个人一个是居于今南京境内的许仲琳老先生,另一个则是居于今淮安境内的吴承恩老先生。他们两个人几乎在同时得到了“孙”这个人物的信息,且在外间再没有关于对“孙”这个人物的描述,他们几乎同时动笔,写出了绝世名著。

    从他们各自书中对“孙”这个人物的描写,及其书中情节没有借鉴之处可看出,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在当时,知识传播速度极慢,南北相距近千里,交通极为不便,两位作者不大可能见面,但根据民间传说,他们追踪觅影,对“孙”这个人物作了不同的描述。

    试问各位,若是没有一个相同的原型。他们两人怎么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虽是略有不同,缘何有着相近似的影子?”

    哈哈,到了这里,大家可能猜到黑夜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他是说“孙”这个人物原型距离两位大作家吴承恩许仲琳不会太遥远,甚至可能很近,居于他们之间,否则,他们两人在写作的时候怎会同时联想到这个人?且在书中都着力来描绘。

    只有有着相近的文化渊源,相近的文化传媒,相近的文化底蕴,他们才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或知晓他原型的大概情形。

    因而,从时间、地点和距离上来推测,黑夜先生作出“孙”乃是江浙、闽蓉之地人的推测,按常理来说,这也是站得住脚跟的事儿。

    各位,且看吴承恩许仲琳两位老先生,分别是怎么样来描述“孙”这个人物。

    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这么认为,在历史上,像“孙”这么一个行常人所不耻,为常人所不能的人物,按当时人们所接受所容纳的文化底蕴来说,应该是不允许的,为世俗所不容的,即便是有,或是发生了,那也是空前绝后,无有继往。

    是啊,真要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事方式最后又被世人所容纳,那么,这个人真是太不简单了,他的聪明才智当与历代圣贤相比。

    所以,吴承恩老先生把“孙”这个人物称为无,称为空,合起来叫做无空。又因出于他所悟,便又改为悟空。

    老先生悟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出这个话,做出这样的判断?

    各位,且看传说中的那些功夫,什么无影腿,百变神拳、化空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手段,这些功夫都是传说,谁也没有见到,多是一些传说、臆想,恰恰是这臆想的东西却极受老百姓的欢迎,符合老百姓的精神需要,老先生便受了启发,悟出了一些道理,孙不但应该具有这等本领,而且还应该是更高。

    孙这个人物在老先生的脑海里渐渐的丰满,他把孙叫着孙悟空,但他又不确定,他想,真要是脱离现实太远,老百姓也不一定应,或是因为生活中孙这个人没有这样的神奇,老百姓不买账。

    呵呵,即便他没有这样的神奇,那也一定是伟大的圣贤,世间至圣,因而,老先生就把孙悟空又叫作了孙大圣。

    为了把孙悟空这个人物传神化,形象化,深刻化,吴承恩老先生就增添了无限想象,把孙想象成是女娲补天时的遗石幻化来,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当然,他这个想象,为后来曹雪芹写红楼,又有了借鉴,

    吴承恩把孙这个人物赋予了神话,无所不能,无所不往,在传说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百变神功直接就成了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大铁棒变成了金箍棒定海神针,云里来雾里去的轻功夫成了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老先生写的太形象,太成功,深入到每个读者的心里,所以,后世便只知孙悟空,而不知他的原身了,更有现在的一些小说家,在孙是无和空的基础上,再放飞了无穷的想象,直把孙变成了星际超人。

    呵呵,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写神话时,往往借鉴吴承恩的这个想象,把“孙”这个人物又添加了无穷的变化。

    在这一点上,许仲琳老先生就不同了,他写封神虽是夸大,不现实,但他在故事的虚构及其对“孙”这个人物的变化上,没有吴承恩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