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回:杨戬相伴蝉玉归 行者酒后戏言真 (第3/3页)
天的哮天狗相比,一阵撕咬,它们血rou淋漓的逃离了现场。 远方,大狗的主人正悠闲的收拾鱼具。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边,是饿狼的嚎叫声传过来引起了他的注意,便指挥着大狗迅速出击,救下了婵玉。 茅舍里,蝉玉终于醒来,二郎惊喜。 “啊,你终于醒了。” “你?干什么?” “啊,我是这里的主人。你放心躺着好了,不要动,你的伤很重。” 说完,他就红了脸,蝉玉注意到他的腼腆,很单纯的一个男人,或是偏僻,没有见过世面,也就没有恶相。 听他说自己伤重,蝉玉经不住就想抬起臂膀,酸痛忽然传遍全身,她这才注意到自己的伤真重,由臂膀向下直至胸前都已被包扎起来。 啊,少女的芳心跳了起来。 “这是哪里?是你帮我包扎这里的?” 面对蝉玉的紧张,二郎连忙摇头。 “姑娘,你误会了,这不是我包的,是我娘替你包的。” 他怕婵玉不信,就连忙向外喊:“娘呀,这个姑娘醒了。” 华姑端着碗进来。边走边说:“可醒了,可醒了,姑娘,你睡了好些天,太吓人了,二郎呀,你将那鱼汤端来,让老身一发喂给姑娘喝了。” “大娘,我自己来。”蝉玉挣扎着,一阵撕心的疼痛阻止了她,华姑连忙示意,“啊,姑娘,你不要动,伤着筋骨了。” 她见婵玉紧张,就调笑着说:“那个傻孩子,还以为你是一位男子,是我阻拦了他。” 蝉玉面呈感激,遇到这么的好人儿,是她的福分,假如落入了贼人的手,能有她的好日子过?依二郎这么腼腆之相,断不会有什么企图。 她心生感激,看到华姑衣着容貌非一般乡村女人,就有疑问,“大娘,这是哪里?你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到了这里?” 华姑看出了她的心思,也不瞒着,道:“姑娘,你也是直性子,啊,老身也不瞒你,我本有两个儿子,唤作大郎和二郎,在二郎还小的时侯,他的父亲“刘”就去世了,他的哥哥大郎则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点音讯都没有,老身本待一死追随先夫而去,怎奈这可怜的孩子尚未成人,唉,他晕晕懆懆,不晓世道难料,怎么成家。哪家的闺女才能看上他,这傻小子呀?” 一个陌生人若和大女孩谈起婚事,必是有所指,蝉玉心跳了,脸色微红,避开华姑的视线,她说:“大娘,你不要心焦,他是这么好,会找到的,啊,会有姑娘跟他的。” 华姑笑了,“姑娘,托你的口福,但愿吧!只是这里人烟很少,到哪里能有这合巧的。” 见婵玉疑问颇深,华姑便沉醉在回忆里,忘情的对蝉玉道:“姑娘,也不瞒着你,我父也是一国诸侯,你必会问我怎么流落到这里,啊,我就告诉你吧,二郎的父亲叫做刘,他那时只是我家的一个奴隶,帮着我家放牛,放牛的地方有一大水塘,夏日,累了,他会在那水塘边洗澡,啊,他有一支竹笛,还会用草叶卷起来,放在嘴边吹出动人的乐曲,我和jiejie姊妹七个,帮着家里纺纱织布,休闲的时候,跟着jiejie会到水塘边游玩,贪恋着水塘边的风景,还会到水塘里洗澡,在那个时候,他的笛音常会透过柴障传过来。” 说到这里,华姑笑了笑,很是羞涩,见婵玉忘情,并没有注意她的窘态,便继续又讲下去,“我们的故事一开始就充满了危机,我爱上了他,他也爱上了我,在柳树下我们私定了终身,我是郡主,他只是一个奴隶,我的父母怎么能同意呢?我们私奔了,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世外桃园,不久,就有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把他起名叫做大郎,啊,为了这人间真爱,我什么也不顾了,可是,在大郎十来岁那年,被我父侯访着了踪迹,把我们都抓了回去,从此,我就再也没见着大郎的面,唉,我的儿,他要在,也该二十几岁了,在二郎五六岁的时侯,刘通过以前结识的一个朋友,一个好心的护院,我们又逃了出来,当然,那次很危险,后面是父王的追兵,前面是万丈峡谷,为了远离父侯的监控,为了保护我们母子,刘,啊,刘呀,唉,他永远的去了。为了保存他刘家的骨血,姑娘,我和二郎躲在这人烟稀少,鸟都不肯到的偏僻地方。哎,也有十多年了吧?” 华姑流着泪,把埋在心里多年的话托出,这是怎么了,对第一次相识的姑娘,她竟是那么信任,一吐为快。 呵呵,对着一个陌生人,华姑竟然流泪了,把埋在心底多年的真情吐露出来。 她是怎么了,这不是她的性格呀?难道,和眼前的姑娘竟有一种缘分? 华姑在默默念叨,今是怎么了?她的故事任是对任何人都没有说过,即便是二郎,她也没有透露过口风。 各位,关于华姑与刘的故事,将在下部书中详说,这里不再去提。 作者写作本书之前,翻看史记,五帝本纪、夏、殷本纪,人名多为单字,语言多为深奥,由此引起了他的猜想,是不是那时候人们相互之间说话,做事皆用此类语言呢? 不会吧?即便是上古,百姓平常间的沟通,交往,做事及其行为方式,不应该是那样,用深奥的语言来作平常的事,这是很愚蠢,也将是很困难的。或许,古书上的语言,只是古代文人为了卖弄风sao,所玩的一种文字游戏,为文学专有,他们所用的一种文明表现手式。 他们为什么要作如此高深的举动呢? 一个字竟能表达出许多意思,许多信息。在深究古人为什么作此高深之举是时候,忽然,一道灵光闪现于作者的脑海,他明白了,那是时代的需要,在那时,字是刻在竹简,龟甲上的,一枝竹简能刻多少个字呀?如果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一部书,要用牛车得拖多少趟啊? 所以,古人的聪明才智就在那时表现出来,他们恨不得用一个字能表达一本书的意思,一句话能把所有的思想都让人知道,不像现在的人,本来一句话的事情,非要作长篇大论,让人看了都感头疼。 哈,这是自说了?话又有点扯远了,想知道下面故事的朋友,该着急了吧. 朋友呀,这叫做: 写书没有写书样,插科打诨最在行。 闲言一句扯多远,急得太监要抓猴。 急得猴子翻过墙,急得小狗跳进河。 哈哈,别急,别急,再急,再急天也急,你也跳进河去,洗个畅快的澡! 哈哈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