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八回:天降雨三军齐发 挡仁师徒留愚名 (第3/3页)
那二人团团施了礼,然后对武王与姜子牙说道:“大王,小民伯夷,这位乃是叔齐,我二人闻大王今日起兵伐纣,特来阻拦,因有话相偈。” 这二人一报名姓,群臣却是大都知道。这二人在当时有贤名。朝野上下知道他们的人,还真不少,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里且容详细讲解,伯夷叔齐乃是首阳山人氏,帝乙还在位的时候,这二人即有声名。那时候,他们虽是年少,却饱读诗书,可以说是当时的有识之士。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平日里吟诗作对,和一些文人雅士举行学术交流,组织诗社词社,在当时的学术界是大大的有名望。但是,他们也是死脑筋的那种,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谋取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并不通顺。西伯侯在世时,他们和西伯侯的老师鬻熊是忘年之交,甚至于《鬻子》一书里也有他们的贡献,许多篇章他们都曾为之修订。 当初,西伯侯以鬻子为师,正是西岐求发展之际,西伯侯求贤若渴,考虑到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曾多次请他们到西歧来。是的,他们俩若来到西岐,皆有高官可做。或可封为西岐史官,或可成国师。可是,这二人自负甚高,宁肯在朝歌寻求发展,也不愿到偏隅之地作高官。正如今日某些京官,哪肯放下架子,到边远地方去锻炼? 伯夷那时也是这样,宁做京城员外郎,不做边疆千户侯。西岐不过是边远小诸侯国,到那里是自掉身价。西伯侯道朝歌看到他们,得笑脸相迎。而他们到了西岐,就只能看西伯侯的眼色。所以,他们宁可在朝歌赋闲,也不肯跟着姬昌走。 叔齐年轻气盛,哪肯与西伯侯为伍,去作什么地方小官。而伯夷为了两人的情谊,也就不愿走。 所以,西伯侯让人带信函给他们,他二人也都是推而拒之。最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在朝歌那边谋求发展,他们是久无建树。纣王昏迷酒色,宁愿宠信尤浑、费仲这等小人,也不去重视这等才高八斗,整日吟诗作画的贤良。所以,他二人是一直碌碌无为,在朝歌没有要职,混到后来,也不过从尤浑手里捡了一职,大致相似后来枢密院的知事。 这等小官与国家大事何干,以致埋没了他们的青春。但他们今日到此,却究是所为何来呢?难道二人想凭赤手空拳,就来挡武王百万大军吗? 所以,当兵士把他们两个带到帐前,武王就问了。道:“两位贤士,为何挡吾西岐仁义之师呀?你们此来,可有什么指教吗?” 伯夷即对武王再施礼,道:“侯爷,你乃当世贤者,当孰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之理?自盘古开天劈地以来,黄帝定了纲伦,伏羲演易经,从卦象中得了五常之理,自此是人人遵循,四海得以升平,就再也没有祸乱发生。目下,纣王为君,侯爷为臣,以臣伐君,犹如以子吊父,实在是大逆不道,亘古未闻,还望侯爷三思而后行。” 这话掷地有声,武王有所顾忌,竟是闻言未语。子牙急忙解围,道:“两位贤士请了,贤士之论,不明理的人听了,也会笑掉大牙。两位贤士虽是满腹经纶,却未闻桀无道,汤伐之,岂不是可笑,敢问汤可是无君之人?” 伯夷变了脸色,道:“丞相所言不然,汤乃是自尧舜后的大圣人,桀祸乱百姓,九夷不堪其残暴,逐渐叛离他,万民皆诅咒他早日灭亡,是贤人伊尹助汤流放了桀,天下才能得到太平,试问当今天下,谁还能有伊尹之贤能。” 姜子牙依旧是不动声色,语气平缓,道:“桀之害乃宠妹喜,纣与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宠妖后,驱贤能,诛妻灭子,造炮烙,挖虿池,天下万民皆欲食其rou喝其骨血,贤士何尝不知,我看贤士不明这里,亦是枉自称贤啊。” 叔齐被姜子牙一抢白,怒了,他清楚姜子牙在朝歌时的事,并无什么官职。他有点自傲,对姜子牙道:“依我看,都是你等谋臣,欲陷西岐姬发侯爷于不义。久闻姜子牙足智多谋,赛得先知,依我看也不过是如此,想当年不过是卖耙子的出身,能有多大的谋略,还不是仗着在昆仑山做了几年道士,略知些地理,以三寸不烂之舌蛊惑侯爷,你这样不忠不义,反骨常在,若是神灵有知,岂能饶恕呀?” 子牙并没有被激怒,他深知现在的一言一行都有军士在旁记载,若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动摇军心。他语气放得更平缓,道:“贤士差了,依你如此说来,纣王无道竟是伐不得了,任由其荼毒万民,而言不得了?唉,贤士枉称贤也,我们武王贤名四海皆知,上承天命,下附民意,已于去岁称王,定国号大周。侯爷侯爷,不过是过去时,贤士怎不知岁月的年轮滚动,是向前进,社会在向前发展,车轮是向前滚动。贤士枉称贤士名了,西歧乃富裕之地,万民景归,吾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既为贤者,何不闻武王之圣贤之名。” 听到这里武王会意,乃大声道:“尚父和二位贤士的辩论相当精彩,二位贤士有见地,孤已明白其意,孤应习汤,纣虽无道,还不应死在我手,但可依附民意,将其放逐南巢,由其自生自灭。尚父,请传令三军,君臣之道不可违,下臣不可轻易弑杀纣王,来人啦,且把两位贤良带下去休息,待孤不时请教。” 伯夷,叔齐听到这里急了,姬发误解其意,依旧要发兵呀,他们不由大声喊道:“侯爷,侯爷,啊,啊,大王,大王,吾等还有话说......” 二人犹有许多辩语,却已说不得,姜子牙令人把他们请下去,拖去馆舍歇息了,二人走远,姜子牙对众人道:“这些文人雅士,枉称贤明,平常自负极高,目无一切,相互诋毁,非人轻,彼自轻也,当然他们今日来,让我也是醍醐灌顶,不由得检点起来,我们的目标还需要调整,当去效仿古法,让纣王学那尧舜掸位与武王,这事很重要,大家可要记住了,若纣王实在顽固,再当别论。” 群臣都颔首以对,说,“还是姜丞相高明。” 至此,姜子牙下令三军开始加速前进。武王却以请教为名,赐一闲职,将叔齐伯夷限制住,封锁外来消息,一概事务对他两人闭塞,再不提进兵事。 这就如软禁一般,不过做得圆滑,让他两人不疑心。以为武王听了劝,没有再出兵朝歌。 以致在后来,姜子牙周密部署,兵马很快就打到了朝歌,并灭了纣王。消息传出来,伯夷叔齐知道了,顿觉面色无光,再也无法在西岐立足,遂抽机遇不辞而别,隐躲在首阳山。 姜子牙怕他两人将今日故事著书留遗后世,影响西岐武王贤明声誉。乃以辅助周王朝天子之名,请他二人下山。 他们却是身有傲骨,躲在深山终不肯出,姜子牙以激将之法不成功,就令兵士放火烧山硬逼。 姜子牙原意是激将,烧一小段火吓唬他们一下。待他们看到火势烧起,必然出来。却不想冬日的首阳山,枯草遍地,黄叶乱舞,刮来一阵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这二人在林中逃脱不得,被大火活活烧死了。 姜子牙知道到,伤怀感叹不已。仍把他们的事迹公布。宣称他们志向高洁,坚守志节,为后世楷模。 当然,此节皆是后话,只在此带过,本书以后就不再提到他们了。 这正是: 自古文士视甚高,为争权益口若烧。 若论真刀真枪走,不如街头卖耙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