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节《三皇五帝》上 (第3/4页)
传承了中原彝族独有的文化(并不是全部,因为遗失了很多),如口语发音和语法结构、服饰、发型、节日、习俗等。当然,他们也传承了一部分三星堆文化,因此日本也有蚩尤的传说,很多人的姓氏与蚩尤的姓氏相同,甚至有些日本人认蚩尤为祖先。 且回到正题,公元前3100年左右,黄帝和炎帝合力打败蚩尤以后,四方闻风归降,于是圣帝尊附体的黄帝统一了盘古大陆,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国家。这个辽阔的国家的统治阶层主要由黄帝统领的华族和炎帝统领的夏族组成,因此后人(正统传承者)把炎黄文明称为华夏文明。“埃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指“辽阔的国家”。黄帝创造的“埃及(辽阔的国家)”和后来东非地区的埃及并没有传承关系,但和后来中原地区的中国有传承关系,后人把这个时期的东非地区称为“古埃及”是不对的!准确地说,应该叫“上古中国”!上古中国是当时全球的政治中心,也是盘古大陆的中心地区,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夏朝以后,全球政治中心才从东非迁到了中原地区。(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比如现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前是金国的首都,并不是宋朝的首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换过很多地方。现在的中国传承了上古中国的正统身份,可惜很多人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不认可史前文明,也不认可大统一的神话时代,他们的认知无法和神话时代(星际时代)对接。) 圣星人精神领袖圣帝尊附体的黄帝(埃及神话中叫“蝎子王一世”),是上古中国(古埃及)的最大法老,是整个盘古大陆的最高领袖。自此以后,上古中国(古埃及)统领全天下(地球全世界),全世界都是上古中国(古埃及)的领土,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臣服于黄帝。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朝”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因为三皇五帝就是天上的神,他们在地上建立的朝代就叫天朝,后来的中国就是天朝上国的正统传承者(具体传承经过请继续往后看本书)。 后人传说黄帝可以同时管理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半句好理解,委派代理人就可以同时管理盘古大陆的所有地方,那下半句呢?同时管理四季?对!不同纬度的地区处于不同的季节,因为这时地轴是直的,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稳定的,没有季节之分,比如赤道这里一直是夏天,北纬和南纬三十度地区一直是春天或秋天,靠近极点的地方一直是冬天。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季节,同时管理所有地方也就是同时管理四季。 《山海经》中记载同一个国家出现在不同的地点,这是因为上古时期出现过族群迁移的情况,比如黄帝统一人类后,就把政治中心和人口从北非撒哈拉地区迁到了东非地区。为什么要迁?因为战争和过度砍伐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来,一开始黄帝和炎帝作战,砍伐木头做机器人部队,对资源的消耗并不严重。但后来蚩尤掺和进来了,以致他们增加了对木头的消耗。此外,战火还破坏了生态环境,要知道,后期的战争主要是在黄帝的地盘打的,蚩尤一直是进攻方,蚩尤搞的雾霾就是焚烧林木产生的浓烟,黄帝是节节败退的防守方,后来得到了来自月球大本营的支援才开始反攻。虽然最后黄帝胜利了,但撒哈拉地区再也承载不了人类的活动了,需要缓一缓,但是没有缓过来,因为动物还要啃食植被。后来(公元前2297年)月球远离引发了气候剧烈变化,盘古大陆分裂、海水倒灌破坏了土地成分,无法再生长植物,所以撒哈拉地区慢慢地由一片绿洲变成了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后来人类德国科学家用计算机进行气候模拟发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经历过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在随后的三百多年里,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夏季的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了降雨。这种气候变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灭顶之灾,曾经遍地生长着的野草和矮灌木林没有了,迫使那些活下来的物种向其他地区迁徙……) 蚩尤曾经盘踞的下埃及(东非地区)是个好地方,土地非常肥沃,降水也很适时,根本不用进行耕作,把麦子等农作物的种子随便扔到地里,就可以坐等丰收。因此,黄帝打败蚩尤后,赶紧把政治中心迁到了东非。无论是谁统治了当时的地球,只要有脑子,都会把东非作为政治中心,因为从地理上看,这里不只是盘古大陆的中心地区,也是后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中心地区,而且在自然环境上,这里绝对是当时地球上最好的地方。好比后来的联合国总部,在哪里都没什么区别,哪里方便在哪里,说不定会从美国纽约迁移到中国广州(人们传说广州将是新的圣城——新耶路撒冷)。 知识点: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上古中国位于盘古大陆中心地区(现在的东非),三皇五帝统治着全世界,当时的联合国总部就设置在这里。后来夏朝腐败不堪,失去了传承资格。商朝东迁五次,把联合国总部迁移到了现在的中原地区。由于商朝传承了正统中国,因此中国出现在了现在的地方。依据预言,以后,中国还会统治全世界,重现上古辉煌。如果地球毁灭了,正统传承者迁移到了火星上,在那里建立国度,仍然叫中国。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世界史! 黄帝带领人民来到东非以后,组织人力物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部修建了新都城——白城(后来希腊人称白城为孟菲斯城,在现在的开罗往南约30公里处),作为全球政治中心(首都)。白城作为全球政治中心近一千年。后来夏朝时,在白城往南约670公里(开罗往南约700公里处)建立了新的都城——底比斯。后来的商朝则把白城(孟菲斯城)作为开国的第一个都城,后人把白城音译为“亳(bó)城”,简称亳。而中原地区的朝歌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第六个都城(商东迁五次,最后一次有两个都城,分别为殷和朝歌)。 从此,黄帝开始正式引导第五次地球人类文明。黄帝引导人类文明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发展科技,而是为了降低人类的科技水平,限制人类使用史前文明的高科技,以避免人类在自相残杀中使用高科技毁了地球,最重要的是避免人类再次威胁到神(月球中的神级外星人)!因此,黄帝统一人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人类史前文明的文字系统,重新造字,并且规定只有上层(少数人)可以掌握文字,指令下达全是口口相传,普通人都不需要掌握文字。这样几代人之后,普通人就无法阅读和理解史前文明的书籍和资料了。 从这时起,文字就被掌握在了少数人(统治者)手里,比如“盘古”只有读音“Pangaea”,后来才流传为汉字“盘古”,而流传为希腊语后也是指全部陆地的意思。“Pangaea”在希腊语中为“全部”和“陆地”的合词。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文字其实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底层人根本听不懂上层人交流时使用的文言文。出现文言文这类记述形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限制科技导致失传了造纸术,人们在记录东西时要雕刻到石头或木头上,甚至铸造到金属上,因此要把内容进行浓缩,以方便记录。在二十世纪时,虽然大家都是讲普通话,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圈子里人们交流时使用“黑话”,如果不经点拨,普通人根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