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节《西周东周》下 (第1/5页)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的第二年),周天子——周武王就去世(升天)了,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回归神界了!当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龄还小,因此由周公辅政,代理国家大事。周公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是一位集大功、大德、大治于一身的全才。周公精通周文王创作的“周易算法”,并创新出了“解梦算法”,根据一个人的梦就可以预测其以后会遇到什么事。 周公在辅政期间,重新收集整理了从上古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依据黄帝礼乐制定了人人都需要遵守的周朝礼乐(《周礼》),使人们重新开始敬天礼地。周公还仿照上古制度在中原地区划分了九州以便于管理。因此,《周礼》源于上古神话时代,是非常科学、非常先进的社会制度的不完全复制版,虽然有所遗漏,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全面的,使各行各业都有规范可依,都有各自的考核标准,各种产品也有检验标准。《周礼》中还记载了非常先进的经济法则、市场规则,让人们感觉到非常现代化。《周礼》中最让后人诧异的就是其中竟然有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比如禁止人们捕杀幼兽,不准破坏鸟蛋,不准毒杀鱼类,不准过度开采矿产,不准过度砍伐森林等。后人搞不懂当时为什么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因为他们认为上古时代的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只有看过本书的人才能知道,上古时代是高科技的神话时代,一直到商周交替之际,仍然有少数人掌握着高科技,周朝在开国之初就记载了如此现代化的制度并不奇怪,要是能够真正地、可持续地、长久地落实那才叫奇怪。还有句俗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周礼》虽然很先进,但是很明显已经不匹配当时的时代了,因此,新朝新气象只持续了三十年左右,人们就慢慢地把《周礼》束之高阁了。 公元前945年,周朝的第五个王——周天子穆王即位执政。周穆王发现自周朝开国大典宣布周朝成立以来,只过了一百年的时间,有一些人就变得越来越坏了,坏人又开始污染祸害好人了。这是因为,好人没有活路,只有变成坏人才不会吃亏。如此下去,人人都会成为坏人,互相祸害,必将导致国家灭亡。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商朝后期人们对神灵不知敬畏,然后逐渐堕落到无法无天,甚至做任何坏事都心安理得!因此产生了很多坏人,新兴的周朝并没有将坏人完全清除,还有很多余孽(残余的坏人或隐患),《周礼》也没有能力将余孽教化,反而自己被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余孽就像癌细胞一样侵蚀着国家的健康。当时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话:“你走在社会上,别人不害你,就已经对你很好了。” 周穆王暗中垂泪:“苍天啊,请告诉我该怎么办?”猛然间灵光一闪,他想到一事,《周礼》毕竟不是原版,肯定有所缺失。为了拯救国家,为了挽救子民,一定要想办法去寻找黄帝制定的原版礼乐,也许可以从中找到治理余孽和教化众生的救世良方。于是,周穆王在王室图书馆查找线索。最后,他决定按照古籍中的记载,到东非地区寻根问祖,向夏朝的王(当时埃及地区的统治者)寻访黄帝原版礼乐的下落。 (在与本书理论相似理论的指引下,2018年,中国研究夏商周的专家们已经放弃了“夏朝疆域必须局限在中国境内”的预定思维,不再把现代中国国界作为自我束缚的缰索,不再画地为牢,不再否定“夏朝首都在现代中国国境之外”的可能性,他们勇敢地将视野投向了全世界。国家副主席带领中国考古队走进埃及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跟随参与。中国科技大学也展开了对伊朗东部史前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入巴基斯坦。但是,他们的目光还局限在地面上,还没有仰望天空,等他们将来某一天抬起头,会猛然发现,探索夏朝及史前文明只是个开始,还有外星文明、宇宙文明在等着人类去探索。)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周穆王带着“访问团”出发了。访问团配置如下:一辆豪华马车,几位妃子(当时大王级别的人出国访问也带着女眷,以便应付一些礼仪上的要求),八匹千里马,七队勇士,数车礼物和日常用品。循着古书中记载的上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从宗周(国都为镐京,今天的西安附近)到昆仑(今天的非洲),周穆王沿途访问各国,走走停停,共用了九个月到达东非,总行程有三万多里左右(当时的一里约为今天的三百米左右,折合约九千多公里,参考数据:开罗到西安的直线距离为七千公里)。对比数据:元朝时蒙古人用三个月就可以到达欧洲。 另有记载,说周穆王他们一路上路过了好几个地区,宗周至河宗3400里,河宗至西夏2500里,西夏至河首1500里,河首至昆仑700里,共计8100里(折合2786公里),这是指上述的这几个大的国家(或地区)边境之间的距离之和为2786公里。宗周是指周王朝这个国家或地区,河宗、西夏、河首、昆仑等都是和宗周并列的概念,也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不是指某个地点。这里的西夏并不是后来的西夏,所以后人不明白,说周穆王一行人绕来绕去,怎么又绕回来了。 当时东非的埃及正处于女王执政的时代,中原的史书把埃及女王称为“西王母”。周穆王献给埃及女王的礼物有:六块白玉、三百匹丝绸。当时,丝绸是中原的特产,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丝绸。 在埃及女王的陪同下,周穆王参观了金字塔(众帝之台),他们一起去瑶池游玩(瑶池就是后来的纳瓦沙湖,是一个碳酸钙湖,盛产鲈鱼和非洲鲫鱼,还有很多鸟类)。埃及女王在瑶池设盛宴款待周穆王。后来,埃及女王派人当向导,领着周穆王到北非的大旷原(撒哈拉沙漠)寻根问祖,那里有黄帝文明早期的遗迹。后人把以上事件称为“周天子西游”,记录在了竹简上。 西王母只是一个代称,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就像佛一样,只要符合条件,达到了佛的境界,谁都可以是佛。在武则天之前,中原是没有女性君主的,中原人把天帝(上帝)的老婆称作“王母娘娘”(这也只是一个名字、代号),把中原地区西边那些国家的女王称作西王母,因此中原的史书里对西王母有很多描述,说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 埃及女王、阿拉伯半岛的示巴女王等这些西方大国的女王都曾被中原人称为西王母。埃及女王不止一代,也不止一位,很漂亮的就有七位。这些女王一般不会以娇滴滴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她们会化妆,也会佩戴一些夸张的饰品和面具,其中有威严的形象,也有凶恶的形象及其他形象,甚至还用动物的毛皮做衣服。因此,中原人对西王母的长相的描述有很多。《山海经》中把西王母描绘成了凶恶的样子,是因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