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宋很缺钱,李纲真的刚! (第2/2页)
也,他倭人也不配。 李纲之所以和赵桓同流合污的谋这三个国家,其实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验。 海贸是大宋的重要财政收入,但是倭人多为海贼,李纲对倭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这些明面上堂而皇之的支持,其实背地里都是恻恻的谋划。 如果不是站在朝堂宰相,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还会以为他赵桓在与邻睦好,但是这几道命令的背后,是何等的谋划? 大理、倭国不出事才怪。 李纲略微觉得有些不妥的说道“官家,哪里学的这些旁门左道?官家,君子以…” 赵桓打断了李纲劝谏的话,说道“少保走的时候,一直叮嘱朕,要险一些,要狠辣一些。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大宋刚刚均田,别人越乱,边疆越安稳,不管是谋国,还是谋地,都需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朕知道,少保也知道,不过,这都是权宜之计,到我大宋再次强盛起来!一言定国,如果不尊,则天兵将至!这才是煌煌正道。” “朕在云中路,在燕京路手里攥着几个杀招,损的很,都未曾使出来。” “赢!堂堂正正!” “但是大宋需要时间啊。这是李太宰告诉朕的。”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心里如同明镜高悬,臣不多言语,此时多事之秋,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刻,非御下,也非御国之善举。还望官家知晓。” “臣在的时候,还能劝着官家,拦着官家,若是臣走了,官家当三省。万事三思而后行。” 李纲的声音里带着唏嘘,赵桓头皮发麻,送走一个种少保,就已经让赵桓非常狼狈,这李纲说什么丧气话! “太宰才四十三岁,不要说丧气话。”赵桓算是知道了这些大臣的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让人的绪变化。 “官家,臣有一请,就是这三国使臣参与太上皇禅让大典。这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安了使者的心思。不知官家以为如何?”李纲俯首问道。 赵桓点头,自己放权给宰相,这等芝麻点的小事,还用问吗? “官家,太上皇不能杀。”李纲突然说道。 赵桓瞪着眼看着李纲,这才知道,这家伙跟自己在这里兜兜转转说什么燕京城,说什么三国使者,都是! 图穷匕见,闲扯淡说完了,话题转到了太上皇上,这话题自然就可以展开说了。 “赵英,你先先去。”赵桓挥挥手让赵英下去。 自从宫中频频出事,赵桓的常起居就是赵英,还有那五个随着他北上的太监负责。 所以文德内并没有扎眼的人物,赵桓相信这群太监不会把今的话,传的哪里都是。 但是接下来讨论太上皇的事,根本连第三个人都不能知道,即使是赵英。 “你不怕朕杀了你吗?朕都说了,不当讲,就不要讲。李太宰这么聪明的人,还用我多说吗?我知道你想说太上皇的事。”赵桓冷气森然,他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稍微感受了一下大里的温度,笑着说道“官家不会杀我,一是舍不得,找个宰相哪有那么容易。二是这事臣觉得官家心里也在犹豫。” “太上皇真的不能死。” “昔有杨广弑父杀兄,得炀帝千古骂名。官家乃是我大宋不世明君,北伐金人定鼎之功,无出其右。官家,不可因小事而废了自己的英明。他赵佶不配。” 李纲是真的什么都敢说,直接把赵佶的名讳都说出来了。 “这说服不了朕。”赵桓摇头,他不在乎名声,赵佶不死,代表着守旧势力不死,赵桓不希望自己人亡政息,大宋再陷入过去的死循环里。 “赵佶他必须死,他不死,我大宋没有未来。朕意已决。”赵桓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个因为青史留名的问题,而不杀赵佶。 大宋需要的是一场彻头彻尾,没有任何余地的改革。 而赵佶就是守旧派的代表,只有把他物理消灭,则大宋才有未来。 李纲摇头说道“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也只是bī)迫高祖李渊退位而已,软在宫里就是。太上皇一个失去了权势的废人,能翻得出什么浪来?” “朝政非议,群臣心思不稳,官家,不利于朝政啊。大宋亦民心不稳,天下百姓莫不视官家为君父,君父弑父,朝纲崩坏,不利于我大宋。” “还请官家三思。” 赵桓还是摇头,脱离任何历史背景讨论历史人物,是立不住任何的跟脚的。 李世民的时候是新国初开,一切都在蒸蒸上,李世民什么文治武功,李渊能翻得出什么浪花来? 自己这是北宋末年,不彻底清除守旧派,如何继续做事? “官家,可知前宋太祖刘义隆?”李纲再次开口说道。 李纲,你等一下,宋太祖不是赵匡胤吗?你这直接给宋太祖改名换姓是不是过分了? 赵桓看着刘宋的资料,就觉得了不得。 刘宋居然是一个有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寒门掌机要的朝代,而且像谢灵运、祖冲之都是刘宋的人。 还有《世语新说》、《后汉书》也是成书于刘宋年间。 啧啧,了不得啊。 “官家,刘勋弑父取而代之,朝政崩坏,帝王更迭极为频繁,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气运,而这刘勋后世也称之为元凶勋,贼勋,逆勋。任何前宋的史书,都未曾承认过刘勋的帝位。” “弑父之恶名,穷弑极逆,开辟未闻,生民以来,未闻斯祸,官家三思。”李纲俯首说道。 赵桓摇头说道“朕不在乎史书给朕安排什么名头。朕不在乎。朕要的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百姓富硕,劳有所获,安居乐业就够了。” 李纲仿佛猜到了赵桓要说这个,愁容满面的说道“那官家,赵构南方谋算自立,太上皇死,赵构岂不是有了为父报仇的大义?授人以柄之事!不能做呀。” 赵桓沉思了很久,点头说道“有理。” 即使再不满赵佶二十六年来的所作所为,他也不能拼上大宋价值观崩溃,物理消灭赵佶。 他赵佶,真的不配拉着大宋陪葬。 。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回到北宋当明君》,微信关注“添喜郎电子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