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 (第2/2页)
尝不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的时机。 深吸了一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的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从他微眯起的眼睛里,闪动着危险的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的考验。 李治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的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借着废后之事,同时打击了关陇和山东门阀,打压了长孙无忌。 再将武媚娘推到台前,与那些老臣和门阀打对台。 他则在幕后,平衡内外。 终李治一朝,军事、财权、人事任免,这些最关键的东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 武媚娘手里唯一亲近一些的官员,一个李义府,一个许敬宗。 这两人,一个因罪被流放,一个辞去相位。 几乎没有提供武媚娘任何可靠的助力。 至于娘家亲人,至今引入宫的也只有其姐武顺,其母杨氏。 武媚娘真正掌握大权,要在李治驾崩之后。 李治是一个非常擅常玩平衡之术、借力打力,隐身幕后,并且牢牢抓住权柄的“天可汗”。 大唐的疆域在他手里,达到巅峰。 而这样在一位雄主,后世居然会落个“懦弱”之名。 苏大为亲眼见到李治的成长,自然不会有任何侥幸心理。 整个大唐,最信任武媚娘,最防备武媚娘之人,只有李治。 对于武媚娘,他既信且用。 但对武媚娘身边之人,他非常警惕和防备。 苏大为被武媚娘视为亲弟,又是年轻一代将星,实在是武媚关系网中的“异类”。 其身份,位置,在李治眼中,万分敏感。 苏大为心如明镜一般。 他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拿出腹中已经想了无数次的答案,向李治抱拳道:“陛下,臣自跟邢国公习兵法以来,常记在心里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百济虽已被我军征服,但百济王室与倭王乃血脉之亲,世代交好。 否则倭国也不会以倾国之力,率师远征白江。 若非有赖陛下神明,臣与刘仁轨适逢其会,在白江一举击破倭军,若被数万倭军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们在泗沘城只有一万唐军,再加上数千新罗仆从。 若倭军与百济叛军相为奥援,再加一个高句丽,百济局势必然翻天覆地!” 这番话,绝非危言悚听,而是极有可能之事。 几万倭军,在海面上受限于战船和战术不如唐军,被苏大为和刘仁轨再加刘伯英,打得大败。 但这几万倭军若是登陆上百济,那战斗必将是另一个局面。 前有倭军,后有百济叛军。 再加上心怀鬼胎的新罗人。 还有高句丽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是必死之局。 全赖苏大为当时的反应快,而且连战皆胜,在高句丽、新罗、百济叛军和倭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前,先袭取高句丽买召唤,劫去高句丽人的粮草。 再返身打崩了扶余丰这些百济叛军。 接着再在白江口大破倭军。 最后挟着大胜,又用分化之策,裹挟了新罗世子金仁泰,使其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镇守百济泗沘城的唐军,都将万劫不复。 但苏大为硬是凭着强悍的智谋和执行力,在不可能中,打出一个时间差,打出一个大胜之局。 如今的百济能有这样有利的局面,那是苏大为带着众将士,拿命拚出来的。 这番话,即便是心有犹疑的李治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李治声音放缓道:“以朕留在百济的兵力,能有现在的局面,殊为不易。” 停了一停,他接着道:“既在白江打破倭国,何须再跨海远征?” “陛下,倭国野心勃勃,陛下不在前线,不知倭人狂妄,若不重挫其野心,打掉他们的根基,只怕百济永无宁日。” 见李治面上不以为然,苏大为急道:“陛下,倭国看似遥远,但其国对大唐野心一直不小,一直向长安派驻细作,刺探大唐和陛下的隐私,并且倭国中大兄扬言,大唐不过尔尔,要派兵打败唐军,马踏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