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玉华宫 (第2/2页)
此案你同我一起察探,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线索。” “说起别的线索,倒还真有。” 李博道:“此人的牙……” “牙怎么了?” “他的牙修补过,在长安,能补牙的铺子只有一家。” 李博面上微露出一丝得意:“此外,他牙中藏的毒,也不是寻常人家能做的。” 苏大为颇有些意外之喜:“那铺名叫什么?现在同我去看看。” “不急,高大虎已经带人去了。” 李博向他拱手道:“其实还有另一件事,属下想报与寺卿。” “何事?” “玄奘法师病重。” …… 玄奘法师早已不在长安大慈恩寺中。 显庆二年,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 “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李治回信拒绝。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宫,致力译经。 苏大为回长安,心里一直记挂着三个人。 除了柳娘子,第二个是丹阳郡公李客师,第三个便是玄奘法师。 本来想待俗事处理完毕,再前往拜见,但听得李博所说,玄奘病伤沉重,已经多日无法视事。 就连译经都不得已停了下来。 得知此事,苏大为无法再保持淡定,将手头之事交给李博,立刻赶往玉华宫。 玉华宫大致位于后世陕西铜川西北郊的玉华镇。 距离黄帝陵五十五公里,距离长安,则有一百二十余公里。 属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南端乔山山系。 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占地两千四百余顷。 据说荣国夫人和魏国夫人,在这里都还有田产。 玉华宫原名仁智宫,是唐时四大避暑行宫之一。 是由唐高祖李渊于唐武德七年,营造的一座军事与避暑合一的山宫。 建成之际,李渊就率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来此避暑。 时值留守京城长安的太子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正到关键时刻。 李建成认为天赐良机,乘势起兵,发动了宫廷政变。 李渊得知消息后,迅速平定了叛乱,逼得李建成不得不来到玉华宫,向李渊负荆请罪,请求饶恕。 李渊将其关押,在此上演历史上著名的“扣释太子”事件。 在唐的四大避暑胜地中,玉华宫修建最晚,规模最大,风景最佳。 李治也是怜玄奘身体每况逾下,又不肯放玄奘回归洛阳。 才特许玄奘在此译经以及养病。 玉华宫附近有郭玉沟、珊瑚谷洞天福地,有玉华湖,七叶湖风光无限。 阳春,这里山花烂漫,美不胜收。 盛夏,溪回松风,旷然神怡。 金秋,有秋叶静美,斑阑如画。 隆冬,银妆素裹,冰雪莽莽。 然而,生命已经渐渐走向尽头的玄奘法师,却无力去欣赏初冬的景致。 他如六年前,初来玉华宫时一样,盘坐于蒲团之上,跌伽而坐。 干枯苍老的手指,拨动着手里一串乌黑发亮的念珠。 只是过去做了无数功课,早已成为肌rou本能的动作,如今却显得无比干涩。 每一下拨动念珠,都很缓慢,都好像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玄奘的双眸一片晦暗,远眺着宫外的枯枝落叶。 这副画面,就像是定格了一样。 行者拄棒靠在门旁,时不时的回头看他一眼,再看向外面。 似乎在等待什么。 究竟在等待什么,行者也不知道。 他的心从来都如磐石一般,此时竟有些惶恐。 他感觉到,从玄奘老迈的躯体里,生命正飞速的流逝。 “法师,以你的智慧,若随我修炼异人之术,定能延年益寿,超脱凡人。” “我自小生在洛阳,十三岁便许了佛,毕生唯一的愿望,便是弘扬佛法。 佛法浩荡无边,我便是用一生都未能窥其一二,又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别的事。” 玄奘当时的声音犹在耳边。 那时的玄奘,那样的年青。 从他的眼中,行者看到对佛法的坚持,对信仰的执着,对前路艰险的无畏。 “我虽不能像法师这样,发大愿弘法,但我敬法师,愿为师护法。” 一声悠长的叹息。 不知不觉,眼角竟有些湿润。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光阴如白马过隙。 记忆里还是青壮年的玄奘法师,如今已经垂垂老朽。 “法师,你既修佛法,还有何看不破的?若不是那些年西行路上,各种险阻磨难留下的病根,回大唐这些年一直拚命译经耗尽了你的元气,何致于……” 玄奘法师没有说话,只是枯坐着,缓慢的拨着念珠。 每一颗珠子过去,就像是逝去一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