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话当年 (第1/2页)
苏大为走进秘阁的时候,李淳风刚做为他每天例行的功课。 在秘阁正中,有一处法坛。 有点类似后世祭天的天坛。 秘阁的职能,除了收罗异人,镇压诡异之外,还有观察天象,明历法,堪舆等任务。 苏大为经由秘阁中的执金吾引路,来到法坛前,刚好看到李淳风手捧着厚重的书卷,右手执笔,以一种奇怪的姿势,从高数重的天坛上一步步走下来。 “秘阁郎中,你这是在做甚?” 苏大为有些懵逼。 如果说李淳风是在做法,但他手里捧着书卷和毛笔。 说他在测绘天象吧,他走路的姿势又如此妖娆,就像是痔疮犯了。 李淳风不知苏大为心里的想法。 若知道,保不准就一记天雷劈过去。 他略有些得意的将手里的毛笔和书卷交给身边人,一边在仆从捧上来的铜盆里净手,一边向苏大为笑道:“怎么,没见过?老夫刚才走的是禹步。” “禹步?踏罡步斗,祈禳之法?” 苏大为下意识问。 踏罡布斗他知道,上一世看三国演义,诸葛丞相最后以祈禳之法,向北斗星君祈寿,结果被魏延飞起一脚,踢爆了长命灯。 “不是祈禳,是丈量太虚。” “秘阁郎中,说人话,说能听懂的。” 李淳风就笑了。 “我在测星。” “大白天……” “看太阳啊,就算是白天,也能根据阳光投射位置不同,推演出许多来。” 李淳风指了指身后的高台:“这里就是长安最适合观测日光的所在,你看,坛上有一石盘,盘中有针,可以根据日影推测时辰,石盘上还刻有黄道十二星……”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撰方志图十卷、等。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年方九岁的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唐高祖武德二年,李淳风经人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记室参军。 贞观元年,二十五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提出十八条意见,太宗纳其中七条,授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 李淳风还是世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他的名著,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还和袁天罡一起做出,一直预测到千年之后。 李淳风,绝对是大唐星象术数中的奇人,异人中的大宗师,大成者。 “停。” 苏大为向谈兴正深的李淳风伸手道:“我今天来是……” “你可知我曾注,还撰有方志图十卷,等,我这人,就是闲不下来。” 李淳风说着,向苏大为笑道:“一会带你去见我改良的新浑仪。” 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 古已有之。 李淳风改良后,将原来两重浑仪改为三重。 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是四游仪。 此仪可测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 “贞观十五年,我在撰写时还写出、、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传后世,可悲啊,现在的精力大不如前,这些年,除了与梁述、王真儒等审定注释,就没有别的成就。 只盼着今年能完备新历法,也算了老夫一桩心愿。” 包括、,在后世仍有教学用途。 “停!太史令,我真的有要事。” 苏大为今天看李淳风,只觉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卖弄,李淳风纯属故意在卖弄。 不,他是故意想带偏话题。 “别玩虚的,你知道我今天来是要做什么?” 苏大为一把抓住李淳风的衣袖,将准备转身遁走的他给留住。 “阿弥,你这又是何必?何必赶这趟浑水?” “你以为我愿意?陛下钦点我来审李义府和郭行真,我能怎么办?” “你就算要审,也得带齐人手,按流程来吧?你这样一个人前来,我很为难的。” 李淳风盯着苏大为的眼睛:“你究竟在打什么主意?我知道,但我不想深究。” 说完,他轻轻一抖手,一股柔和之气从袖中发出。 衣袖突然变得滑不溜手,一下子从苏大为手中脱出。 “你现在走,老夫可以当你没来过。” “来不及了,你可以当我没来过,但今天见到我的这么多人,可不敢当我没来。” 苏大为盯着李淳风的眼睛:“你信不信,我前脚到你这里,后脚陛下已经知道了。” “你个坑货,坑死老夫算了。” 李淳风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一抖衣袖:“罢罢,随你,你要做什么就去做,记住,我今天因病没来过秘阁,你也没见过我。” 见苏大为点头,他又加了一句:“还有,老夫从没跟你提过任何事,包括巫蛊,都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