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将星闪耀 (第2/2页)
面,有三个折冲府的兵力,是兵募,你到时要注意一下。” 苏大为微微一愣,点头道:“我知道了。” 兵募,不同于府兵制,乃是朝廷出钱出装备,招募军功贵族和各家族中有志军功的青年。 既不同于府兵那种靠着田地,自带干粮的义务兵。 又不同于后来的募兵制。 募兵制,是朝廷常备的职业兵。 兵募,则属于短期征召。 非战时,朝廷并不养着他们。 算是李治和朝中诸位大佬,眼见府兵制已经不灵便后,想出来的一个折中之法。 照理说,职业军人的素养,肯定是远超过半农半兵的府兵。 只不过,如果把天下府兵全换成募兵,就算倾尽现在大唐府库,只怕也养不起。 “后勤粮草准备如何?” 苏大为又抛出一个问题。 在他身边,李辩、程务挺和郭待封等青年将领,一边围着沙盘指指点点,推演着进兵路线,一边竖起耳朵听着苏大为与萧嗣业的谈话。 “你一个前总管,关心后勤做甚?那是军中后总管管的事。” 前总管相当于一军先锋。 后总管,则统管后勤辎重和辅兵,炊事、战马驮马等杂务。 “打仗就是打后勤,我这一军眼下还是孤军,若是后勤的事不弄清楚,我这心里始终不安。” 萧嗣业上下打量他一番,点点头:“不错。” 说着想了想道:“长运坊备有一定数量的官牛和车,有牛一百四十头,车一百三十七乘,备作牛车,每车可运粮五石,每名兵卒,按一月三十斤粮食算,则一万大军一年之需,共计需要发牛车一千余辆,还不包括战马的草料。 不过你不用担心,沿路州府都有运坊,此次出兵,各府都会提供运力。 至于粮草……” 苏大为看着他不说话。 长安府库里现在粮草也不多了,还要供着整个帝都。 而且连连用兵,此次劳师远征吐蕃,只怕一时筹措不到那么多粮草。 在秦汉之际,长安曾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但几百年下来,大兴土木以致水土流失,长安近郊的土地,已经无法供养庞大的帝都人口。 所以自隋以来,炀帝就兴建大运河,方便南方漕粮运往长安。 之前李治和武媚娘有数次去东都洛阳,也有“就食”之意。 每到饥荒年,就连天子都不得不东巡。 萧嗣业拈须道:“陛下已经下旨,今年秋粮除去运往长安的部份,剩余部分直接会运往军中,以供养士卒。 除了运坊的牛车,陛下还令公交署全力配合,运力方面不用担心。 粮草除了秋粮,另外还与长安一些粮商合作,他们会沿途送粮至军中。” 苏大为心中计算了一番,点点头:“如此甚好。” 他转头向身边的高崇文:“我们军中粮草、兵甲、驮马、药材,足够吗?” “足够大军一月之用,剩下的沿路各州府能补充。” “好。” 苏大为这才放下心来。 后勤没问题,至少在进入吐蕃人的领地前,没什么问题。 剩下的,就是如何进兵和用兵。 他是这一军的主帅,这些都是他的工作。 萧嗣业看了看天色:“时间不早了,我要回长安了,免得让人看了起疑。” “恭送萧尚书。” “陛下对你寄予厚望,所以才封你为逻娑道前总管,此次,你一定要多立军功。” 萧嗣业向他颔首道:“我会在长安,等你大胜的捷报。” “谢萧尚书吉言,末将一定尽力而为。” “不是尽力,而是一定。” 萧嗣业白胡子翘起,两眼闪动着幽幽光芒:“若你再添一桩灭国之功,封候拜相不在话下,除非谋逆大罪,没人动得了你。” 苏大为看了看他的神色,笑着点头:“我晓得了。” …… 夜色深沉,星子隐现。 龙首原上,除了延绵而雄浑的大明宫。 远处隐隐见到一片灯火,比天空的星辰更明亮。 武媚娘站在宫楼间,远眺向西,双手合什,嘴里喃喃的念了些什么。 在她身旁,正趴在雕栏上好奇张望的安定思公主,向她好奇的问:“母后,你刚才念的是什么?” “是度厄经文,你不懂。” 武媚娘伸手轻抚小公主的脑袋:“你父皇是不是睡了,安定去看看?” “好,我去看看他。” 安定发出清脆而欢快的声音,如飞翔的鸟儿般,转身投入殿中。 清风徐来。 挂在殿角的风铃发出清越的响声。 武媚娘抬头,恰好看到一只白鹤,自月下飞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