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3.科技魔法伏打电池堆 (第2/2页)
把木板和纸张,对着大家举起来,循环展示了一圈。 这个动作很简单,难得是听懂这个意思,而边听边看,边学习,就简单的多。 米三妹首先自己照着做了一遍,然后就帮着其他人这么做。 林夕在纸张的右下角,画了一个方框,里面写上“简易伏打堆叠电池结构图”。 林夕说: “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电池,这个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电,是一样的东西。” 【注:繁体字里面電字,上面是一个雨字头,下面是一个电,通常指闪电。】 小小的船舱里面,大家低低声音的惊呼起来。 林夕在大家惊呼一会儿以后,接着说: “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力量,但是我们首先要能够抓住他、运用它,进而了解它,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电的力量。而电池就是一个最好,也最方便的开始。” 林夕在自己的这张纸上,用爆炸透视图画法,画上靠右侧半部分,左面一块小木板,长条形竖着的——注明:左侧板; 然后中间画了一块小木板,也是长条形竖着的——注明:后立板; 然后右侧一块小木板,长条形竖着的——注明:右侧板; 接着底部一块小方木板,上面也用了一块小方木板。 接着,有很仔细地在左右两块木板——也就是左右侧板,靠上的边缘处内侧,画了一个浅槽,注明:盖板滑槽; 将上方的小方木板,标注——上盖板,引出了一个箭头,指向浅槽,然后又在浅槽方向,向右侧画了一个箭头和引线。 看了看,似乎觉得还凑合,又在正中偏左的垂直方向,画了一个长条状木板,注上——竖门板,然后,把长条状木板四边,都用笔画描绘出削薄一些的样子,接着把左右两块长条侧板靠左侧,也画出浅槽,标注——门板竖行滑槽。 想了想,又在上盖板,左右画出一个圆孔,大约小拇指粗细,标注——正负极引出线孔。 接着,林夕在纸张的画幅中间,从上到下,点出一条虚线。 在画幅的左侧,林夕从靠近纸张下部五分之一处,画出约两寸见方的小方片,引出一根线,标注到——方形铜片,但是奇怪的是,这个方形铜片左侧,又向上翻折,引出一条大约一寸宽的铜条,标注——导电铜带,直接向上引出,高度穿过了盖板的高度,继续穿出去两寸多,在靠近末端半寸多,向右折翻,然后画了一个洞眼,标注——固定孔,然后在边上,又画了一个铜片的夹子,架子里面,画出一圈一圈的东西,标注——弹簧圈。 林夕拍拍手,很是满意。 然后,继续画,在铜片上面一点空地上,画出一块小破布的样子,标注到——浸泡盐水的软布。 软布上面,继续又画了一个方形的块子,标注到——倭铅方块。 【倭铅,拼音wōqiān读做锌】 然后又是一块浸泡了盐水的软布。 接着上面又画了几个点点,最上面,画着一块倭铅,右边也留着小辫子,也想上翻折,然后画了一个洞眼,标注——固定孔,然后在边上,又画了一个铜片的夹子,架子里面,画出一圈一圈的东西,标注——弹簧圈。 画完以后,似乎意犹未尽,在倭铅那个空洞处,盖板上写下——正极;然后在铜片那个空洞处的盖板上,注明——负极。 全部画完以后,林夕放下笔,轻咳一声,对大家说: “各位,现在向大家介绍第一个重要的格物致知成果——伏特电池堆。 这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耶稣1800年那时候发明的,在早期被称为“电堆”。 那一年伏特把金属条浸入强酸溶液中时,他发现在两个金属条间产生了稳定而又强劲的电流。 他又用不同的金属进行实验,发现铜和锌是最合适的金属,锌也就是咱们现在的倭铅,并发明了伏特电池,而伏特电池即为现在的原电池的原型。 伏打最初的电池堆是由几组圆板对堆积而成,每一组圆板包括两种不同的金属板。 所有的圆板之间夹放著几张盐水泡过的布,潮湿的布具有导电的功能。 不过,我们现在需要拿着移动,而不是放在实验水面,所以,包装就做了改装——我们用方形的铜片和方形的倭铅片,中间放上待会有盐水泡过的湿布。 最下面的铜片,通过上面的引线,引导外面出来,上面的倭铅,也引导线出来。 铜和锌,组合形成每一对1.1伏特电压的电池,我们要堆36对。 各位同仁,现在让你们拿出手艺来,立刻制作这件东西。有什么问题吗?” 铜匠做说:“上人,倭铅谁来做?” 林夕看向宋敖兴,宋敖兴说:“船里想必还是有一点倭铅。” 林夕点点头:“先干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