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3.立国之极,人口陷阱,如之奈何 (第2/3页)
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注:炜杰师傅用词语,第一是想显示他是道家门徒,而与儒家有所区别,因为林夕很显然不属于道家的经典学派。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对于思想意识比较重要的,大体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其中道家公开宣扬追随聆听天道,甚至圣的古字本身,是人用耳朵听(天道之说),后来逐步演变为耳口,低下是人,后来变成壬,表示耸肩的人,后来的壬改成王,这就逐渐演变为突出社会阶级结构指向的体系。】 【注: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时,董仲舒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注: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注: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思想、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彭蒙、田骈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庄子》外,还有《黄帝内经》、《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易经》等。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老子认为是三(三才)生万物;孔子认为是阴阳、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生万物。】 【注: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林夕说:“若是爱,并且需要道来运载呢?” 炜杰道:“上将军是说,宇宙有运行的规则,而这个规则的总根在爱?” 林夕拍掌道:“夫子说,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今日一观,炜杰师傅闻而知之,闻弦歌而知雅意,不愧文思通达,倒是难得。” 【注:“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出自于《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林夕走了两步,又说道:“不知道炜杰师傅,对于创造和发展怎么看呢?” 炜杰师傅说:“夫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有常,而人之欲无尽。人口繁衍也无穷尽,民之力有穷,而地之疆有界,炜杰实在是不知道如何。” 【注:语出《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 林夕惊讶极了,古籍之中,提出明确的人口与自然资源竞争理论的不多,在讨论皇家宗室人口过多,导致民力和土地的生聚税赋不足以供应,而导致王朝崩溃,但是因为科举制度允许生员、官吏,免赋税,故而土地人口投献不绝,最终导致国家税赋只能由少数自耕农来承担,这种情况搅浑了这种生产力基本恒定的情况下,人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