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22.低真空冶炼和连续浇铸;你们不交,我们自己来取! (第1/2页)
林夕说: “我出一个主意,你们试一试。 你们做十六个精铁的坩埚,每个容纳一百四十斤铜,坩埚做两个提耳,上面加一个铁盖子; 提耳通过铁杆子,接到一个横杆,通过定滑轮可以移动和吊装坩埚; 铁盖子可以掀起来清理废铜和渣滓,盖上以后,铜的氧化就会慢很多。 底边做一个沟耳,可以用铁钩提拉,将坩埚倾斜,倾斜的地方做一个三角导流口。 你们要做一个移动的支架,让每一个坩埚可以很容易移动和靠泊到相应的浇铸口。 熔炼炉子,也是非常要紧的。 依我看,熔炼炉子的位置,要和潜水艇的模范,只隔着不超过一丈的作业距离。 这样就需要变动一下熔炼炉子的建造。 大家看,基本上十六个坩埚布置成一个十六宫阵,十六宫阵上方,安排用铁方管,排成大致的一个笼罩,一端伸出去一些,可以抽吸大气中的空气,然后一长段,直接加在坩埚火堆上,这样冷空气会被坩埚上方的热气加热,然后经过用电动机或者风车带动叶轮的离心空气喷射器,从炉子的底下,吹向焦炭,焦炭厚2尺半,以后你们可以尝试精细调整,既不要不够,也不要浪费太多。 等到铜汁融化以后发出白亮的样子,一开上面的空气加热管,每尺一个上浇铸口,两个侧浇铸口,两端各有一个侧浇铸口,这样一来,四尺共有八个侧浇铸口,加上两端就是十个侧浇铸口,上端另有四个浇铸口。 两侧的十个浇铸口几乎可以同时浇铸。 再把轴流鼓风机的进气口,接到顶端一个抽气口, 浇铸的时候,先把上面四个浇铸口用塞子塞住,然后强力抽气,这样模范的空腔里面,气体的压力就会降低,形成低真空度的浇铸,这样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如果做得好,连铜汁里面的气泡都能抽出来,不过现在是做不到的。” 林夕把画完的图纸,递给刘子明他们看。 各人传看了一会,林夕问鹿信:“鹿信大匠,刘子明大匠,你们觉得此法如何?” 鹿信说: “圣人之赐,果真匪夷所思,巧夺天工! 但是当然,也要有这些神奇的器物才行,焦炭制备之法,焦炭燃烧之法,空气加热之法, 您说的一羊花坛气氛(注:一氧化碳对于鹿信他们来说,还是太难以理解,所以很容易说成自己好记忆的东西)(注:还原气氛,是指铜在融化过程中,处于焦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气体环境中,这种气氛下,铜不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保持纯净的铜。)之法, 还有刚才行架结构。” 刘子明看了以后,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今上,看了这个设计,我觉得,或许还可以提升一下,其实浇铸完以后,炉子和坩埚都是热的,如果我们能够连续浇铸两艘,会节省至少一半多的时间,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燃料,如果连续浇铸三艘,单独浇铸的作业量我们两天以内,能够完成它。” 鹿信问:“两个模范并排吗?” 刘子明说:“不,可以按照菊花形状。” 鹿信问:“如果从冷灶到炼化铜汁,需要多长时间?” 刘子明说:“拉风箱的话,三四个时辰,今上说的风车或者电动风机,或许缩短一些?” 林夕说:“多建几个风车,转化成电力,用电力风机,可以把最强大的风箱的风力,轻而易举提升十倍,所以,时间的缩短,限制因素不是风箱,而是热风吹碳以后,热量的产生与被风力带走之间,多大风力最合适。” 刘子明吸了一口气说:“若是这样,两个时辰一炉也不算什么?” 林夕想起来中频电炉,说:“目前这种远不是最快,最干净的,不过因当时你们此前不可想象的东西,也许一个辰能够完全融化,冷灶烧热要多花一个时辰。” 清虚教宗惊讶地说:“如果这样,一天白天六个时辰,天亮开始烧冷灶,一天可以浇铸五艘?正好一万斤!” 林夕说:“连续浇铸的话,焦炭需要填充,会多花一点功夫,要用专门的加碳料斗,可以开合的,通过行架结构移动到炉灶上面,多余的焦炭灰,一种是通过加大风力,吹走,一种是通过铁棍疏通。” 鹿信说:“通过铁棍疏通的话,还有人的站立位置,疏通是否得当,我看,还是大风吹灰比较好,就是人要离得远一点,最好在沿海边的某一处土台。” 刘子明说:“不错,正是此理。但是我们物资不充分,光凭借鹰嘴岩的储备可不行。” 涂熙才说:“这个我们玄义军来解决!明天落日之前,我们至少拿下南大仓。” 清虚教宗说:“涂元帅,我们福音处已经侦得崖山全部十四座大仓的位置,铜可以有百万余斤,这是大宋全部的家底,还有一些军官的私藏。” 涂熙才大喜:“清虚真人,你既然已经侦得,为什么不说呢?这顿酒,我不给你。” 清虚教宗倒是开心一乐:“实不相瞒,十四座大仓不是一次侦得,南大仓我们派人打进去,谁知道,这十四座大仓里面,其实属于大宋的早就被掏空了。伪元登岸的那一天夜里,这十四座里面除了鹰嘴岩,都归了私军。除了南大仓以外,其他十二座,分属两个势力,他们都已经垒土围城,准备与玄义军对弈呢?” 姜臣不禁恨恨地骂道:“一帮窝里横!” 清虚教宗说:“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