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之逆天系统_第六十二章 此事已成却真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此事已成却真香 (第2/2页)

就是一直所持的超然态度,不偏不倚。”

    “舅舅,此次协力逼蔡老太师去相,你已经亲自下场了,所以官家才会有此一问,以后你再想保持超然的态度,已是不可能了。舅舅,以前你官阶不高,差遣不重,隐于众人之间还有可能。现在你位高权重,再所谓超然,就会让官家和众臣觉得没有担当,毫无主见。”

    唐国维默然许久,最后点头赞同道:“安明你说得有道理,是我想偏差了。”

    “舅舅,你一直喜欢隐于朝中,不结党,不揽权,不与人争,这是好事。但是你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舅舅,你必须要做好为相的准备,熟悉政务,储备人才。”

    “安明,这是什么意思?”

    “舅舅,按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你早晚要举相的。”

    “安明,你为何这么说?”

    “舅舅,你看看朝中上下,既要为官家信任,又有一定才干的文臣还有几人?在我看来,要是王将明明年再如此糜烂朝政,我怕官家会等不及点你为相了。又或许王将明勉强维持几年,但是到了正式收复燕云之前,官家和朝堂只怕都要让你出来执相了。因为官家和众臣们都知道,大战一起,王将明的才干品德不足以支撑整个朝局。”

    唐国维缓缓地点头道:“没错,安明你说的没错。蔡老太师虽然也很合适,但一来官家和众臣都不想再行反复,他应该是我之外的最后选择。二来蔡老太师已经年过七旬,体迈神衰,如何承担起举国合战的军国重事?不过你放心,舅舅在朝中十几年,得官家信任,在各个衙门都做过‘监军’,度支、审官、转运、兵事,都能知晓一二,也结识了不少实干之才俊。正如你所言,打仗就是打钱,你现在理财之能,不仅官家信任,更为诸公侧目。届时有你在一旁襄助度支岁赋,事情就成了一半。”

    “舅舅,我的想法比你要悲观,有富足之财,却无可用之兵,届时怕是独木难支。”

    “无可用之兵?童太尉麾下兵马,都是西北历练出来的,可谓天下雄兵,虽然不敢独战辽人,但是与女真人前后夹击,还是能挟势取胜的。”

    “舅舅,你久签枢密院,知道我大宋兵马之中的玄机奥妙。兵无力战之心,将无取胜之胆。统帅轻慢自负,妄言勇决,官家又好大喜功,这就是我大宋军备实情。外甥我好歹也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人,多少知道些兵备战事。知道兵器不详,胜败不在一心,而在一息。你不用心,多半是会吃败仗的,但是用心了,却不一定能打胜仗。胜负转化,皆在一息间。可朝堂上下,包括官家在内,谁认真地做过战备?谁遣人去探知过燕云十六州的地理民情和军备?谁现场观摩研究过辽人行军打仗?谁推演过我方之胜算,辽人之败数?如果我方战败又如何力挽?种种谋划准备,悉数全无。只是高谈阔论,仿佛谈笑间强虏真的就灰飞烟灭了。”

    唐国维不由苦笑道:“安明,听你问这些,我这个同知枢密院后背都是冷汗。连我在内,谁都没有想过这些。”说到这里,他不由目光深邃,缓缓地问道:“安明,你不看好北伐燕云之事,那为何并不反对,还默许支持呢?”

    “舅舅,其他人统军北伐,我并不看好,但是如果让我领兵北上,自然就不同了。”

    唐国维不由指着自己的外甥大笑起来:“安明,果然还如此自傲!”笑了许久,突然低声问道:“你想练兵?”

    “还是舅舅知我。燕云之功,百年难遇,舅舅和我为何不趁机筹谋一二,封公封王,光宗耀祖。既然要插手,除了有钱,还必须有可用之兵。童太尉的那些兵马肯定不会分润我半分。而且两浙、京东、河北等地现在贼寇横行,动辄聚啸数千。地方只是隐瞒驱散,毫无弹压之心,也无弹压之力。恐怕这两年会成大祸。届时只怕要卷席数州,为祸地方。无论哪里出事都不妙,一是腹里之地,一是钱粮之仓,都需要调兵去镇压。调哪里的兵?除了童太尉的北伐之兵,还能调哪里的兵?”

    “安明说的有道理!那你想在哪里练兵?练兵几何?”

    “立足楚海两州,从两淮招募青壮,练战兵五万即可,一旦有事,可从海州出海,以海船北运,绕过登莱两州,直取燕云左侧。”

    唐国维眼睛微微一眯,直盯着刘伯阳说道:“两淮户籍人口众多,近年又累遭天灾,流民遍地,编练厢军已是不堪敷用。招募青壮,轻而易举的事情。泛舟运兵,原来你早就定计,两三年前就预谋好了。以商养船,现在你和许家的海船怕有两百之数了吧,届时一鼓作气,舟运数万人,涉海而至,辽人肯定料不到,定能攻其不备。只是练兵借口要好好谋划一二。”

    他坐在那里默然许久,终于缓缓开口:“安明,既然你谋划许久,各方面皆有估算,那我也不矫情,从今日起,做好执相准备。你们舅甥二人齐心协力,共创大宋中兴之世,留名青史。”

    刘伯阳不由笑了,舅舅,你这个老狐狸,我就知道其实你的野心也不小!

    不过舅舅说的没错,一旦他入政事堂为相,身份不同,定位也不同了,在官家心里,他再也没有那份超然的地位了,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退自如。想到这里,刘伯阳真的有点后悔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