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剑_第一七二回 杨行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七二回 杨行密 (第2/2页)

是把寻常剑,只是那是我年少时,祖父所赠,所以我特别珍视。看来你也是个识剑的人。”

    广陵城外,长江上水军阅毕,高骈与众将回去,照旧准备剿灭黄巢。

    杨行密最是高兴,本是游街示众、有可能被斩首的囚犯,转眼间就成了广陵水军牙将。

    杨行密先到李神福处报道,签了“杨行密”这个名字。

    李神福对杨行密也很是赞赏,说了些勉励的话,并赠了他一匹良马和五十两纹银,让他回乡安顿家小,招募人马。

    杨行密甚是得意,骑在马上,回庐州路上,回想往事。

    ……

    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人,他的父亲名叫杨怤。

    杨家往上几代都以务农为业,没有读过诗书,杨怤、杨行愍这两个名字都不像农民的名字。

    村里有个宿儒塾师李鹤年李老夫子,村里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他起的。杨怤这个不常见的字自然是李老夫子取的。

    杨行愍出生前,他的母亲夜梦过江,偶遇蛟龙上身,等到下生之时,异香满屋。

    杨怤有了儿子,甚是高兴,等到孩子满月了,也抱着娇子来找李鹤年老夫子取名。

    老夫子当时正在看《九章》,有一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便给孩子取名叫做杨行愍。

    杨怤在杨行愍五岁时就生病故去了,杨行愍不爱耕种,早涉江湖,也习得了一些武艺,交接了一些豪杰、匪类,为了糊口,也会去做些游离律法的勾当。

    这一年,江淮一带水灾,官府赋税不轻反重,就有些嚷嚷着要造反,杨行愍也参与其中,且是首领,被官府擒拿,庐州刺史郑棨因为他相貌奇特,解开他的绳索,训斥诫勉了一番,劝其本分,将其释放。

    杨行愍被放之后,灰头土脸,也无处可去,便在城中四处游荡,心中想:“这郑刺史对我真身恩深义重,我断断不可再在庐州为非作歹,只是靠着几分薄田,我难以活命,看来只能走奔他乡去谋生路了。我该往何处去呢?”

    杨行愍双眉紧锁,突然听到路边有铜铃声,抬头一看,见路边有个卦摊。摊前挂着个纸招,上写:“讲命谈天、指点迷津。摊后坐着个阴阳生,二目紧闭,手晃铜铃,有七分的仙气。

    杨行愍心想:“不若我去占算一卦。”便走上摊前,喊道:“这位先生,我要算一卦。”

    书中暗表,这个阴阳生正是费博古。

    费博古把眼睁开,先朝着杨行愍相了相面,见他虽是落魄相,却生的方颐隆准、眉目疏朗,便轻轻点了点头,道:“壮士要算什么?”

    杨行愍道:“我就是庐州人,但是如今在故土难以生存,想去外地谋生,却不知该去何处,还请先生给占算占算,指点指点。”

    费博古道:“你并非俗人,一时困顿不足为虑。你叫什么名字,且写出来。”把纸笔推给杨行愍。

    杨行愍歪歪扭扭,把自己名字写了。

    费博古紧缩双眉,摇了摇头,道:“你这个名字不好!”

    杨行愍道:“名字是李老夫子给取的,不好不要也罢,还望先生给我换个名字。”

    费博古摇头道:“我给你换名字无用。”

    杨行愍道:“那我自己换名字。”

    费博古摇头道:“你自己换名字无用。”

    杨行愍道:“那我找别人给我换名字。”

    费博古摇头道:“你别万千人给你换名字也无用,只有特定的人才有用。”

    杨行愍道:“找何人才有用?”

    费博古没有答话,在纸上写了两句话:“扶摇起在图南地,遇虎更名方成龙。”

    杨行愍字认不了多少,如今却福至心灵,随口念出声来,似有所悟。

    杨行愍站起身来,叉手施礼,道:“多谢先生指点迷津。只是如今我身上分文皆无,容我日后发达了再加倍奉还先生如何。”

    费博古微微一笑,没有答话,合上二目,继续摇动铜铃。

    杨行愍如今踌躇满志,便离了庐州,按照费博古的指点,往南方行走,到了当时的大都市,淮南道的驻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杨行愍到了广陵依然随人造反,被官府擒拿,被毕师铎所救,下江捞剑,因为口音原因,被高骈改名为杨行密,加封为水军牙将。

    ……

    杨行密心中高兴,想到:“‘扶摇起在图南地,遇虎更名方成龙。’这两句话全部应验,看来将来我兴许还能坐坐皇帝。”

    杨行密到了庐州,顺着大街正看到庐州刺史府,便想起来了救过自己的刺史郑棨,便上前去,对府前守军递上名帖,道:“烦请通报郑刺史,就说广陵水军牙将杨行密拜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