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817 无题 (第2/2页)
的询问道。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江州司马青。”司马青骄傲的道。 “原来他就是江州司马青啊,果然一表人才。” “听说他是江州第一位道试头名,才名远播,是本届最有机会名列皇榜的士子。” “我也听说过他,没想到今日居然亲眼见到了。” 听他报出自己的名号,不少人窃窃私语。 听到这些人的夸赞声,司马青显得很是得意。 袁群道:“原来是江州才子司马青,在下闻名已久。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见面不如闻名。” “你……”司马青大怒。 “诸位可知道这位司马才子的家世?”袁群大声对众人说道。 大多数人都摇头表示不知道,少数人露出所有所思的表情。 “不才恰恰听说过一些,就给诸位介绍一下。”袁群说道: “江州司马家族据说可以追溯到前晋时期,有司马皇族血脉。诸位都是读过书的人,前晋司马家的种种作为想必都知道一些吧,我就不都赘述了。” “咱们就说说江州司马家,前隋还只是一个地方小族,家中只出过一个县丞。” “然而就是靠着这个县丞,在隋末之乱中他们家的田亩暴增百倍,成为江州数一数二的豪强。” “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我就不多说了,诸位可以自己去打听一下,免得有人以为我挟私报复。” “竖子,安敢辱我。”司马青羞怒交加,要不是见袁群人高马大自己恐怕打不过,估计就冲上去揍人了。 “原来如此,我说他怎么这么支持免税特权,原来人家是豪强。” “呵呵……这个豪强来的也太容易了,不知道背后喝了多少人血。” “这种家族难道不应该彻查一番吗?” “他家不是有个县丞吗,怎么没有免税特权吗?” “我是他家临县的,他家那个县丞死的早,大唐立国后就再没出过官身。” “原来是这样,呵呵,他们家培养他没少花钱吧。” “难怪他这么支持免税特权。” 听到众人的指指点点,司马青又羞又气,知道再待下去只会自取其辱,留下一句咱们走着瞧就落荒而逃。 见他狼狈的样子众人哄然大笑,觉得有趣极了。 然后在袁群、卫义、刘兢礼的号召下,诸多寒门出身的士子纷纷同意上书朝廷,甚至不少人答应私下串联更多的寒门士子一起上书。 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地一处一次,而是发生在京城各处地方。 “免税特权必须废除。” “荒谬,这自古以来就是官吏的特权,岂能说废就废。” “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那为什么夏商周都没了?” “狡辩……” “是狡辩还是某些人屁股坐歪了……” …… “这样做得罪的官吏就太多了,恐怕朝廷也不敢这么做。” “二十年前天下官吏八成都出自世家权贵,谁能想到会有今天这种局面?没有人做就永远不会改变。” “是的,就算这次失败了还有明天,还有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总有一天我们能改变这个不公平的地方。” “我辈读书人就应当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夏国公的龙首四句乃吾之座右铭……” …… “咱们力量太薄弱,想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就要让他们看到利处才行。” “虽然把利放在嘴里非君子所为,然我等都是俗人,必须要为五脏庙考虑,该有的利确实要讲一讲的。” “大家也别羞于言利了,夏国公曾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我们谋的是正当之利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对,废除免税特权确实损害到了官吏的利益,寒门士子虽然家境不好,但免除一些赋税也能结余一些家用。最好把这些损失给他们补上。” “如何补?” “提高俸禄。” “……此真乃良策也。” “用更高的俸禄换取免税特权,此乃利益交换,可行。” “何止啊,如此一来不论出身如何家世如何,享受的待遇都是一样的,乃最公平的方法。” “既然诸位都同意,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上书。” “好,我赞同。” 在众多士子的讨论之中,一份完整的诉求渐渐成型,且随着士子的讨论迅速向京城之外扩散。 八大学报也来凑了个热闹,纷纷在头版刊登了这个消息。 渭水书院在棣州、黄鹤、申城、广州、峨眉、范阳、辽东七地抽调自己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有联合当地的大儒,创办了七所书院。 合称岳系八大书院。 仗着岳山的关系,这些书院都拿到了创办报纸的权力。 其中渭水学报为全国性报刊,其他七份也都是当地最著名的报纸,影响力覆盖全国。 上次让所有学报一起报道的事情还是甲骨文问世,这次第二次。 它们的报道也让这件事情正式出圈,成为天下所有读书人讨论的话题。 不出意料的是大多数都是反对的,不论古学派还是新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想让他们放弃免税特权,和杀了他们一样。 哪怕提出这个建议的人针对的是科举出身的官吏,也同样不行。 他们都不傻,有些事情是不能开先例的,否则很快就会造成全局的改变。 且以后朝廷的做官途径只有科举,再过几十年老一辈的官吏都死了,新一辈通过科举做官失去免税权。 到那个时候他们这些豪门大户就只能跟着一起纳税,这点远见他们还是有的。 所以在地方上反对派占据了绝对上风,支持派几乎发不出多大的声音。 京城好一点,但舆论也在渐渐的改变,主要是官僚阶层发现了情况不对,开始下场了。 但不管多少人反对,都无法改变士子们的想法。他们依然联名给朝廷上书,要求把免税特权改成提高俸禄。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件事情在朝廷引不起多大的风波,毕竟朝堂诸公大多都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会同意这个建议。 然而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群体站了出来,为改革派摇旗呐喊。 那就是诸侯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