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旧事 (第2/5页)
天酒宴桑拿招摇过市。久之其他部门嫉恨不已,揭竿而起,向董事会反映取消垄断,既然许可证是公司的,凭什么我们不能做?公司领导班子哪料到进口销售的火爆情形,一方面马不停蹄安排人员跑部委追加额度,一方面研究如何平衡各部门利益。进口轿车批文当初是李副总提出想法并落实的,他负责澳洲部,欧洲部及二级独立法人的房地产公司。因此追加配额事项,尽管公司几位副总也全力争取分食一杯羹,但班子会上沈总尊重初创建议,一言九鼎仍由李总负责,其他人等一概不能插手。 至于各部门利益平衡问题,欧洲部的利润分配,由通常的3-7开(所有业务部门均如此)降低至2-8开。 “不要眼气!不要斗气!风凉话不当饭吃!下去告诉各部门经理,研究研究业务,挖掘挖掘项目。不要从早到晚跑我这里告状,什么有的部门富得流油,天天燕窝鱼翅,有本事你也吃呀!”班子会上沈总很气愤:“有的干部不学无术,当然你调进来我是不得不接。但记住!到了我手下,如果你不好好干,站着茅坑不拉屎,那就调动职务、岗位,能者上庸者下。” 张三聆听认真做笔记。企业效益好,员工工资是社会平均标准2-3倍。挖门盗洞调进来的多为三亲六故,大锅饭一票难求。 第二批两千辆车进口后,公司群情愈发激愤,甚至书面反映称,表面上欧洲部按公司定价销售,私底下胡乱加价。还有预付货款的单位接连告状,“车钱早特么交了,却迟迟提不到现车,咋个意思” 贪小利加价好理解,提不到车是大问题,为啥呀要么一女嫁二夫?要么截留货款? 见利忘义,其实欧洲部把持不住崩溃了。 针对内、外部反映的问题,李副总和张三调查后很痛心,基本属实,遂上报。沈总的处理意见两条:1、收了预付款单位,马上按合同交货。2、部门擅自加价部分,全额上缴公司财务。 李总作为主管经理勇于担责,再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沈总,预付款哪儿去了加价的钱哪儿去了?这个头不能开!” 沈总一下子明白过来;“他娘的!这帮小子截留货款;加价卖,不执行原有合同啊!” “是啊,这可不是小事!现在欧洲部承认卖了三百部,其中私自加价五十部,获利三十万。”李总继续说:“职工有意见正常,这哪是小金库,是特么大金库!” “啥加价五十部?老李这数字你信?”沈总。 “他郑光当我250!可查无实据。现在欧洲部空前团结铁桶一个,撕不开口子。” “他郑光以为自己封疆大吏吗?容不得公司插手?奶奶的!”沈总大骂:“企业是他家的吗他的觉悟在哪儿?还“铁桶一个”,以前就他部门内讧多!” “沈总,当机立断吧!这帮小子胆子越来越大,对我阳奉阴违,没法监督。”李总建议道:“公司里他就听你的,我早被晾晒架空了。” 沈总看到李总不争气,有点不满,不过想想人家说的也是。 “张助理,你下去代表我告诉郑光,让他马上到财务部上缴六十万,加价的事到此为止我不追究。”沈总指示站立的张三。 张三没动地儿,诺诺问:“我,我传话?不知道他信不信听不听啊?”他添油加醋。 沈总烦躁地瞪张三一眼:“他郑光出息了,有这么大架子?” “还是我去说,现在这小子老膨胀。”李总插言:“要不我让他现在上来?” “一条臭鱼搅坏一锅汤。”沈总说:“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成不了大器!老李,你的人当然你去说!还有从今天起,车子销售价格一律上调到十四万。” 在公司郑光只向两个人点头哈腰,沈总和财务部长。他有资格显摆,某财大毕业,十年进出口工作经验,姐夫大领导,平日鼻孔朝天走路。 工作是把好手,就差人品和脾气,打手电筒都难找,否则早升职副总了。 郑光不总牛叉,也会见风使舵。沈总好打牌,下班后时不时串联牌局,郑光是固定牌友之一。只要他上场,沈总十有八九赢,赤螺螺的关怀备至。 沈总表面装糊涂心里清楚。 加价款上缴没两天,李总又向沈总汇报新情况:“这两天欧洲部整理合同,统计库存,郑光说,仍有五百部车与客户签了合同收了预付款。” “真的假的?我刚涨价,我怀疑郑光耍心眼搞抢收?”沈总道。 “销售合同是李明半个月前在天津签的,给我来电话证实了。”李总回答,李明是欧洲部副部长。 “哪家公司,付的定金呢?”沈总对李明多少信任,他与郑光一向不和。 “光明实业公司,定金昨天到账了。”李总回答,玩味道:“挺及时啊!” “嗯,及时!太及时!”沈总揣度,有疑虑和遗憾。李明复员军人出身,业务不精但原则性强。当时把他与郑光搭配,互相监督也有个牵制。 “沈总你有疑虑我也有啊!不过合同我看了,电话通了,定金七百五十万到账了。郑光是这么解释的,先前统计他只算了家里数字,天津口岸的未计。按理他俩不至于穿连裆裤。” “进口环节公司把关,绝对没问题,国内销售让他们自己搞,不会出漏洞?”沈总又问。 “国内销售合同经理办备案可复查,销售价格也要经过主管副总同意方可。”尽管李总讨厌郑光,但也不想让别的部门染指销售。 “请示你了?”沈总问。 “公司刚刚定了统一售价,先前的不用请示。”李总答:“再加价也不容易了。” “总之,你这段时间盯紧欧洲部,特别是郑光。这帮小子楼里见我总躲,我怎么眼皮总跳,总觉得他们有见不得人勾当。” “打牌时你问问郑光吧,我特么眼皮也跳。” “最近躲远远的不打牌了,怕我骂他吧。” “他不打牌了?”李总反问:“老沈,是他不跟你打牌了。” “偶尔打,当着别人面我说不了。他输钱我照收不误,但腐蚀不了我。”沈总玩笑道:“我敲打他了,马无夜草不肥,别过火别违法乱纪。” 欧洲部增报五百部车销售合同,随后送到经理办备案。张三羡慕,一单合同盈利上千万,大手笔! 羡慕之余他开始思考。欧洲部SWEDA的进口是不能染指了,公司明文规定不能一窝蜂抢食。除此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呢? 一次张三带媳妇和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看望小爷(那时还没正式搬到一起住)。他向老人汇报自己的工作,描绘公司的欣欣向荣,感慨自己无用武之地。 “轿子好卖的话,那老毛子的嘎斯车指定也好卖。那车拉重炮有劲,解放后咱们生产的没法跟人家比。” 多巧合都是车!张三茅塞顿开,干嘛不探讨载重卡车的进口。公司这么好的平台,郑光风光,我张三也非等闲之辈,凭什么不试试? 半年后,经过几次出国考察、洽谈及国内市场调研,张三尝试进口了十二部克玛兹重卡,销售大好订单不断。沈总赞许不已,一些出头露面的场合开始带着张三,向人介绍“这个年轻人,沉稳有头脑,将来可担大器。” 张三得意的时候也飘,年轻人嘛! 言归正传,再说SWEDA进口,后来果真出了问题。 丘吉尔说的对,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 郑光与李明虽然曾是冤家对头,但在进口车获利上,两人一释前嫌结成盟友。 第一批进口车销售过程中,两人就看到了利益所在。与其互相监督和牵制,不如狼狈为jianian共同致富。 为了遮人眼目,两人在天津口岸出资注册了光明实业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