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广山一 (第3/3页)
当时经济转型,推进企业改制,自然人们要选择留下还是创业。 广山作为公司对俄部领导,走遍俄罗斯,进口诸如化肥、化工、钢材等大宗商品,成绩斐然,自然也开始考虑部门及个人问题。 在莫斯科,通过顾言武发小,两人结识且相见恨晚,很快就合作模式达成一致,他同意为他俩介绍些有实力的客户,“怎么做你们自己谈。” 几年后的结果不是双赢,顾兄失联广山鹊起。人生如幻亦如戏! 张三与广山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就在莫斯科一家意大利餐厅。一顿中西混搭的晚宴开启了两人十多年交往。 当时广山特意飞过来看望李总以尽地主之谊,令大家感动。张三后来了解到,那时候广山通过顾师兄帮忙,已经与几家企业建立了供货关系,其中就包括EXPA公司的MIKHAIL。 这个MIKHAIL就是现在与张三称兄道弟的那位。 当时广山主要进口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化工产品,规模不小,销售集中在天津和青岛,钢材也cao作了几次,其中有与MIKHAIL。这些是后来业务出了问题张三调查到的。 应该说,张三他们出访莫斯科的前后时段,广山与MIKHAIL的合作已经出现了问题。简言之,广山买了钢材但未付全款,这令中间搭桥的顾师兄犯难。 后来调查时,广山有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硬伤。即广山与俄方签署的进出口合同,确有张三公司公章和法人章(按照公司要求),但在货物准备从俄罗斯出港时,广山突然通知俄方,将上述指定接货人变更为大连一家公司(广山说因为大连公司为公司的分支机构,专门用于在口岸接发货物,便捷高效。)这就是欺骗。 在处理该合同纠纷时,开始沈总有个表态,这是广山同志陡生恶意,私吞货物,辜负单位多年培养,给企业形象抹了黑,应严肃处理。 不过没多久,沈总的态度就缓和了。 广山在检讨会上说,变更接货人是为了清关便捷及快速销售。如果私吞货物,就没必要以公司名头签合同。 看似有道理,自己心知肚明吧。但怎么着,不该给公司戴帽子背黑锅。 最终定性是工作失误,行政记大过加扣发半年奖金。处罚圆满,广山逃过一劫。如果公司较真,怎么处理都不过,有人就蹲进去过。 还原事实,货物出口中国半年后,俄罗斯人来讨账,公司才知道这档子事。 起初公司没在意,“我没收货凭啥付款”,对不起,你找错人家了。 俄罗斯人锲而不舍,一次次来说“大连那家是你们分公司,必须认账。”不过,说了白说。 后来恶性事件发生,沈总一行出访莫斯科出意外,广山陷入绑架危机。张三斗智斗勇化险为夷,还结交下一穷二白创业阶段的MIKHAIL。 “张助理沉稳果敢,堪当大任。”事后沈总评语。 整个危机的处理,充分体现了张三临危不乱,奋不顾身保护领导安危的勇气,同时在谈判桌上,不卑不亢,公平维护双方利益。 回国后张三职位火箭般窜升。 当时的广山,确有私吞货物的企图。 当然,广山开小差生动地给张三上了一课,他教会了张三,如何从一个奶爸转变成商人。小品说商人总是要伤人的,没错,只要双方愿意,利润合理。 张三代管欧洲部后成绩斐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只要早请示晚汇报,按部就班执行合同,利润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认识到批文是沈总和李总跑步争取过来的,所以张三向李总提议,欧洲部经研究,拟按销售总额1%提现上交总经理办公室,用于处理班子成员无收据的办公费用。至于部门内部如何做账,可否按业务人员出国补助形式报账,比方说,出国两个人按三个人计算,十天按半个月计算等。 张三就想让李总看出来,欧洲部听话且知恩图报,报账手法也让他清清楚楚,表白自己光明正大。“批文费用不便入账,即使入账还总问,你的胰岛素每天几支,这些应该我们部处理。”张三如是表白李总:“苦力领导出实惠我们拿,没有你们哪有我们的利润,给经理办留点经费心甘情愿。” 如此合理建议,领导班子自然采纳。李总说,“这样账目规范,少了口舌”,走廊里马总碰到张三,罕见地拍拍他肩膀,“张部长,我没看错,也就你想着我们!”当时他可是极力反对张三代管欧洲部。 其实姜还是老的辣,上交1%的想法不是张三开窍,是部门张姐有意无意间的点拨。 前任落水狗下场,究其原因是分配不公问题。无论谁想坐稳这个位子,利益均沾有福同享是硬道理。 张三光明正大向领导表忠心,等于给自己扣上了安全罩、逃生舱。 当然张三感激张丹,部里年龄最大的在职拟退休人员。当初张姐王顾左右而言他,侧面点到了“班子费用”话题,大家闺秀可见一斑。 张丹对张三非常好。这小子虽下派但已贵为部门领导,何况她听说张三背后的份量,这种资源随时可用,并且学历货真价实,当然现在文凭泛滥好比夜壶备个就是了,张三的未来,看似不仅仅部门经理。 总经理助理是虚职,部门经理是实职,虚实统领张三忙的要死,红得发紫。 进口车辆的销售外包给几家公司,虽利润略少,但回款有保障并且周转快,公家的事不赔是底线,赚多少就是个数字。欧洲部全员忙于SWEDA,傲娇得其他业务懒得搭理。后来通过口岸数据,张三们了解到,已有国内其他公司介入进口环节,抢食市场。为避免盛极必衰,有朝一日吃了上顿没下顿,张三他们两手准备,安排时间和人手落实重卡项目。 国内外他们马不停蹄了解价格、市场、用户体验,间或cao作些随机业务,诸如化工、电子、服装的进出口。 市场经济刚刚放开,物质匮乏,基本上进口都卖得出去。 商品信息不发达,没有互联网,纯粹纸质传媒时代,为了解市场行情,一方面张三订阅不少报刊杂志,一方面他常去电传室转转,公司往来传真、电传固定在那里收发。电传室归经理办管辖,即归张三领导。因此他在收发自己文件时难免好奇,偶尔参阅其他部门往来函。 电传室唯一员工牛姐对张三不错,不是看正他所谓的领导身份,而是张三谦虚。张三在公共场合说过,“牛姐跟我都学外语的。”话务毕业的牛姐听说后当然受用,人家二十年工龄当然懂英语和拉丁语。开放年代,懂外文了不得! 因此,公司各部门业务情况,张三基本了解,从中汲取养分开拓视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